科學院。
超導理實驗室,核磁共振研究辦公室。
幾個院士、研究員,正坐在辦公室里談起最新的實驗,他們做的是超導的理論研究項目,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法研究超導的原理、機制。
這個研究是超導的基礎理論研究。
因為最新的實驗沒有能夠達到預期,幾個人談的時候,心都算不上好,但其實沒有預期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理論機制研究難度本來就很高,項目已經持續了十個年頭,也很長時間都沒有進展了。
好在國家對於前沿的超導研究非常重視,項目資金源源不斷的供給。
張忠賢院士已經有六十歲了,他就是項目的主要帶頭人,也是國著名的超導專家,他鼓勵說道,「這次的實驗沒有達到預期,但也算是為下一個實驗打下了基礎,也不要太在意了。」
旁邊的研究員周鵬程搖頭嘆道,「我們很長時間沒有果了,我覺超導的理論研究,已經達到了瓶頸啊。」
其他人聽了都沉默不語。
這是實話。
超導現象,指的是導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狀態。
超導現象已經發現了上百年,超導技也出現了幾十年,一直都被認為是前沿科技,但因為使用條件限制,至今還無法大規模應用。
現在超導行業都在研究如何突破技瓶頸,而理論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行業的人都認為,理論上沒有更高一級的突破,技上大規模運用是很困難的。
理論研究,限制了技的發展。
正因為如此,各個國家都不斷投研究超導的理論機制。
另一名研究員,科學院電工所的向乾生,開口道,「正因為如此,才會支持超導相關各個方向的研究,去年的時候,就連西海大學的小實驗室,都申請到了理論研究項目,說甚麼研究超導反重力現象。」
他說著還搖了搖頭,
明顯是不看好。
『流重力』的理論出現了三十年,真正被報告有實驗發現則是在二十年前。
作為國最有實力水平的科學院超導實驗室,他們自然也做過相關的研究,後來發現想復刻實驗都無法做到。
在這個項目上,他們花掉了兩千萬的經費,卻連一點發現都沒有。
後來,只能放棄。
他們是科學院下屬國家重點實驗室,有科學院的院士、研究員,每一個拿出來都能說是超導方面的專家,花費兩千萬經費什麼都沒有發現。
西海大學的理實驗室,申請個兩百、三百萬經費,想有什麼果?
怎麼可能!
周鵬程也跟著道,「這種項目,明顯就是找個噱頭申請點經費,誰都知道,不可能有發現。」
張忠賢道,「這也說明國家在這方面重視啊,超導研究太關鍵了,這可能為未來競爭的關鍵技,而理論研究,就更是重中之重。」
幾個人又開始搖頭嘆氣。
不管別的小實驗室怎麼樣,他們的研究確實陷了瓶頸,在想在某個方向有突破是很困難的。
這種瓶頸甚至讓他們不知該怎麼設計實驗繼續去研究。
當然,針對超導理論機制的研究,陷瓶頸沒有果也是正常的,就需要不斷的總結,不斷的研究,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
……
西海大學,理實驗室。
王浩說要參與到實驗中,自然就是真正參與進去了。
第二天他就到了理實驗室,和其他人一起準備新的實驗,也對於實驗的方方面面做了詳細的了解。
然後他發現實驗設計的非常糙。
這主要是因為,已知的資料容非常,他們只能據資料容,試著去復刻實驗。
那些資料真真假假還很難說。
王浩對實驗了解的更,他只是旁觀去了解一些容,並沒有參與到實驗準備中。
另外,實驗準備也不是一下子能完的,因為有一部分材料需要特別審批,有的購買起來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最也要一個星期以上。」何毅估計了個時間,「上一次實驗耗費的材料太多了,我們需要購買新的材料。」
王浩問道,「這一次實驗和上一次有什麼不同嗎?」
「這個……」
何毅猶豫的想了一下,「我和肖教授商量了一下,覺得應該採用新的導佈局方法。」
「只是導佈局麼……」王浩聽起來都覺得有些不靠譜。
何毅也知道有些不靠譜,但他沒有其他的辦法,因為相關的資料太了,只能一次次的試著去設計。
王浩思考著道,「這樣,你們先不要急著準備材料,經費是有限的,我們先整的研究一下,想好了怎麼樣實驗再去做準備。」
「也好。」何毅點頭道。
這次實驗已經有了上一次的經驗,就不用準備那麼長時間,但因為上一次失敗了,經驗有沒有用也很難說。
何毅、肖新宇以及王浩商量了一下,還是決定再次對上一次實驗進行總結。
新的實驗慢慢準備就好,有了上一次的實驗總結,再去研究新一次實驗方法,一切都想好以後再去準備實驗。
理實驗室召開了部的總結會議。
會議主要就是對於上一次實驗進行總結,也就是分析實驗為什麼會失敗。
當然,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王浩也參與了會議,他想著就是旁聽一下,但很快就發現會議很尷尬,幾乎沒有其他人說話,就是何毅和肖新宇在說。
流重力,本來就是一個可能存在,可能不存在的現象,國際上的報道也只有隻言片語,能找到的資料非常。
雖然他們進行了相關研究,但研究的進展也很,最多能支持寫上幾篇論文,但也只是實驗論文,因為沒有能夠功復刻實驗,能總結的容就更了。
靜是被何毅信重的,但也只是說起了一些實驗數據,無法從實驗數據進到理論容。
何毅最後乾脆問向王浩「王教授,你來說幾句?」
所有人都看向王浩。
王浩想了想,開口道,「我在理研究上是個外行,超導的研究就更是外行了。」
他繼續道,「不過我最近看了很多相關的資料,也算是對於這項研究,有了一點個人的理解。」
「我覺得像是這種研究,如果沒有好的想法,就從理論的機制進行分析?」他的語氣有些不確定,帶著疑看向了何毅。
何毅不知該點頭還是搖頭。從這句話來說,王浩確實是個外行。
理的研究都是先發現現象,然後再對原理進行解析。
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執著於復刻實驗,只有復刻了實驗才能據數據進行分析,才能找出其中蘊含的機制原理。
現在王浩說先分析原理,怎麼可能分析的出來呢?
何毅只是看了一下王浩,沒有表出態度。
王浩繼續道,「理論機制上來說,我們首先要研究超導的理論機制。」
「十幾年前就有一種做簡併相超導理論,這個你們都應該清楚的。」
「據這一個理論,已經發現了超導的微觀理機制,也就是超導狀態下,『超導自由電子氣』與『簡併正離子晶格』的相對分離,兩者不發生任何的撞。」
「從這種原理去聯繫反重力存在的可能,我認為和超導狀態形的離子晶格相關?」
這是出於一種個人對於研究的判斷,但是系統卻直接反饋了結果。
正因為如此,王浩才會從理論出發去討論。
「我們就假設和離子晶格直接相關。」王浩收到了系統的反饋后,頓時變得有信心,「那麼怎麼樣才能產生『流重力』現象呢?」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因為離子晶格在某種排列下的自旋?」
「如果按照這種原理來說,離子晶格怎麼樣排列,才能產生特別的場力?」
「那或許不是一種場力,而是一種對引力的阻隔,或者是一種磁場和電場混合的特殊況?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我們依次進行分析,從而得到某種假設去驗證。這是微觀理研究的方法。」
最後一句話說的讓所有人點頭了。
在超導的機制研究中,幾乎都是發現新的理現象,然後再去據現象推導論機制。
但微觀理的研究是從理論開始的,因為有好多微觀理的現象無法直接解釋,就需要理論理提供支持,而理論理構架出來,就能夠推導出其他問題。
像是希格斯粒子、中微子,都是先有的理論,才在實驗中有發現的。
王浩最開始說先研究理論機制,在場眾人肯定是不以為然的,但如果只是假設一個理論,再據理論推導設計實驗,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浩的發言就是做出了一些提問,然後在針對每一部分進行詳細的分析。
這樣說下來,一說就是一個多小時。
會議頓時活躍了。
因為只是去做假設、去想像,好多人都開始踴躍的發言,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學』的發言也很快變了『科研』,區別就是一個人說,和很多人一起研究。
王浩發現也有了更多的靈。
這種靈並不是反映在任務上,因為和湮滅力的研究不存在直接關係,只是反映在他的想法和判斷上。
會議召開了兩個多小時。
王浩進行了總結,「所以比較可能的一種判斷是,流重力現象的出現,和超導狀態下材料部離子晶格的自旋有關。」
「其排列可能是平行的,也可能是縱向疊加的,我們可以據這個推斷去設計實驗。」
「我想接下來,也就知道實驗該怎麼做了吧?」
他看向了何毅。
何毅也參與到了討論中,只是沒有真正說幾句話,他只是到非常的驚訝。
本來只是讓王浩說一下自己的想法,結果他就把會議引導了『理論討論會』,然後大家都踴躍的發言,還真就研究出了一個『可能的理論』。
這個……
雖然是親參與其中,但怎麼想都有些怪怪的。
為什麼他主持的會議沒有這種況呢?
不對啊!
「這個會議本來就是我主持的。」何毅用力扯了扯角,他發現以後應該讓王浩主持會議。
雖然他的研究領域是超導理,但似乎在理論機制的研究上,王浩要比他專業的多?
……
王浩參加了會議以後就離開了。
他的收穫也非常的大,僅僅是腦中的知識和想法,以及對於超導更深刻的理解,就讓他覺益匪淺。
另外,他發現自己非常擅長主持科研項目。
因為有《教學的饋贈》、《科研的饋贈》,他可以很輕易把討論容引正確的軌道,用來對實驗進行分析,或者是對於理論機制進行分析,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那麼自然做項目研究的效率會非常高。
「我要不要也申請個大項目?」王浩忽然有些興趣了,仔細想想還是算了,至暫時他申請不到什麼大項目,因為他只是個數學學者而已。
等梅森數科學實驗室建立一行以後,他倒是可以申請一些計算機相關的項目。
但是類似的項目他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因為計算機類的研究,大多都是應用研究,最多牽扯到一些演演算法、構架之類,即便是能找出正確的方向,研究都是非常耗費時間的。
相對來說,材料學、理學研究,正確的研究方向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每一次都能找到正確方向,很快就能出果。
當然,興趣也是很重要的。
王浩希能夠完『流重力』實驗,以此對湮滅力有更深的理解。
不過他的想法是希能夠構架出『湮滅力理論』的數學基礎,而不是利用這種發現去做什麼、驗證什麼。
湮滅力,只是一種理論,也只有他知道是正確的理論,即便是有更多的發現暫時也無法百分百的確定存在。
微觀理論是很難說的。
當王浩正在思索『流重力』實驗的時候,西海大學的校門口非常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