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古代言情 帶著房子穿古代 第114章 王家來信

《帶著房子穿古代》 第114章 王家來信

 宋策兄妹三個回了家,就見表伯父王璞家常來送信送禮的那個下人又來了,就是親娘在王家書院做飯,包子做得特別好吃的王余。

 原本呢,這不是什麼特別的事兒,最起碼在宋策三兄妹和宋老太太看來是這樣。

 兩家關系這麼好,常送禮也常送信,更何況這次王余還特意帶了些南方的瓜果來,說是在南方隨丈夫生活的王珍捎來的。

 這個王珍,就是宋姑母的獨,嫁了宋姑父的學生。這婿原本家世一般,甚至有些困難,在王家書院半工半讀,還時常夫子的接濟,但宋姑父眼真不差,選的婿特爭氣,順利考上了進士,外放當了

 王珍也就跟著去了,七八年才回來一次。看著回來的時間就知道,宋筠本沒見過這個表姑母,倒是每年都能見到寄來的禮

 對老太太來講,這多麼值得高興啊,外甥和外甥婿都這麼爭氣,還這麼孝順。

 但,宋念難得地沒給宋老太太看信,吃罷飯就去了書房,過了一會兒,沈氏也過去了。

 宋念夫妻二人等王家的來信,等的也夠久的了,他們甚至以為趙家老太太真做了特別喪盡天良的事兒,差點要把宋茹接回來了。

 卻說王家那頭,倒也不是他們故意遲遲不回信,實在是不湊巧。宋念寄的信,正好到了王璞難得的出差機會。

 王璞不在家,李氏又不知道表弟是否有正事兒要談,也就沒敢拆信,干脆原封不地差人送去了王璞那里。

 但王璞此時正和心的小王爺下鄉巡查,去哪打聽趙家六七年前的一場難產呢?讓妻子打聽吧,他還不放心,怕泄了風聲出去,只能手里握著信,祈禱王爺能早點結束他察民的旅程,畢竟他繞了一圈,對百姓并沒有什麼用

Advertisement

 但晉王不愧有著皇家脈,他哥哥們在京城人腦子打出狗腦子,他也想做出一番事業給那些他離開的人看看。

 于是一連逛悠了小一個月,才不舍地放棄了微服私訪,王璞一回了府城,就急急發人手打聽,還不能做得太明顯,干脆讓人翻出了白氏異母的妹妹,就小白氏吧。

 因為娘家的事兒被休棄,日子正難過呢,幾乎要流落風塵了,到這麼個浮木,當然要抓住了。

 要說還是人懂得如何打聽后宅私,反正都這樣了,也不怕得罪趙家,腳的不怕穿鞋的,直接去找了給白氏接生過的穩婆還有白氏在后宅臥床養病時常過去說話的藥婆。

 小白氏也不提是誰指示的,事實上也不知道背后的人是誰,只是想著,趙家對著正經姻親都這麼冷漠,那結怨的人想必不,有人對付他們也正常。

 威的,小白氏拼拼湊湊了一些信息,給了王璞安排的人。王璞大致核實了一下,又打聽了一番趙老太太這些年的風評,覺得沒什麼問題了,才給宋念寄了回來。

 宋筠敏地察覺到氣氛不太對,的第一反應是王雅維的婚事出了問題,畢竟在府城住的那段日子,總覺得王家人對此有種三緘其口的態度。

 但猶豫了又猶豫,還是沒有去問,長輩們的事兒,好奇心太多也不好,倒是另一件事兒,很該去問問,那就是孫家的理結果。

 方發言人宋老太太給出了答案:

 “那小子要被送回老家了,小小年紀不學好,學人家招惹小娘子,和他那個爹一個德行。至于他那個姨娘嘛,據說是要被足了,不過沒兒子了,的,也無所謂了。那老太太,倒是沒什麼,說都是孫子一時糊涂,不知。不過不是一向扶持侄兒跟兒媳婦斗嗎?如今也斗不起來了。”

Advertisement

 沈氏有些不認同地暗暗看了婆母一眼,這張,真是什麼都敢在孩子面前渾說,沒法子,只能找補回來:

 “他們母子如何,和你又沒有關系,自己立不正罷了,不過你去學堂上學的時候,可別跟孫若瑜鬧矛盾,這又不是的錯。還有啊,的東西怎麼能隨意給人?也就是你年齡小,孫家又理虧,我們要回來就了,不然可有得糾纏了。”

 長輩們對孫縣丞的理結果都比較滿意。不管他對自己的孩子否過于殘酷,但對宋家人來說,試圖爪子算計他家孩子的,就應該得到應有的懲罰。

 宋筠點頭,當時的確是有點莽撞了,主要也是一個人都沒帶,生怕被孫老太太派人逮了去,只能靠急智找個理由了。

 至于和孫若瑜的關系,哪是那麼不分青紅皂白的人啊,更何況對方說不定還得呢,畢竟孫若瑜已經煩了那母子幾人好久了。

 第二日。宋筠難得的旬假結束了,兄妹三人一起去上學。結果沈氏也跟著上了車,說有事要找宋茹商量。

 這是什麼意思呢?宋筠有點奇怪,難不王璞的信,竟然和宋茹有關?但沈氏什麼也沒說,只囑咐孩子們認真聽夫子講課。

 到了趙家,宋筠著去上課。沈氏則先去拜訪趙家老太太,難得上門,哪怕宋家對有再多揣測,也得注重一下禮節。

 好在趙家老太太又開始日地燒香拜佛,也沒空見沈氏,沈氏識趣地放下禮,就去和宋茹回的院子里了。

 ------題外話------

 一會兒還有加更,大概九點吧。

 能想象嘛,我就是最近打字多了一點,結果手疼,然后我用語音錄,竟然開始嗓子疼,真的太脆皮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