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麵對文武一心,微微點了點頭,“高麗咎由自取,大明出兵討伐,弔民伐罪,理所當然!不過上國做事,總要講究仁心慈恕,不教而誅的事,咱是不做的。現在就把崔瑩帶下去,還有他的屬下,悉數送回高麗,曉諭高麗國,不日就有天兵討伐!"
在瑩已經傻了,他萬萬也料不到,居然會是這麼個結果。
畢竟以高麗君臣的判斷,元延對待高麗,著進獻子、奴仆,榨高麗的財富,還立征東行省,安排達魯花赤。
種種行為,已經是天怒人怨,十分過分,
大明再惡劣,也就是跟元延差不多,難道還能更過分嗎?
不能夠啊!
孔孟之道都忘了嗎?
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
我們這麼聰明,還擺不平大明?
事實證明,這本就不是擺平擺不平的事……而是大明要滅了高麗的問題!
尋常滅國也就罷了,不過是換個國君,又怎麼怎麼樣!
可這一次事要命了,大明出手,那是弔民伐罪,
辛盹殺回來,世家大族,儘數流河
等到侯國出手,那可是寸草不生,犬不留!
這三方聯手,不是製標本的問題,而是連標本都剩不下的問題。
在瑩好想繼續哀求,給高麗一條活路。
但是對不起了,錦衛直接把他拖走。
朱元璋麵沉似水,看了看文武群臣,繼續道:“既然要討伐高麗,誰來領兵?”
他的話音剛落,常遇春就豁然站起。
“啟奏陛下,讓臣領兵吧!臣出兵北平,頗有經驗,對付高麗草寇,不在話下!
他剛說完,徐達竟然站起,似乎也有這個意思。
可就在這時候,藍玉居然搶先一步。
"陛下,殺不用牛刀,臣願意領兵!"
這時候朱棣竟然也跟著湊熱鬨道:“父皇,由孩兒統兵,討伐高麗足矣!"
麵對這一群好戰分子,朱元璋微微沉,就首先搖頭,否定了徐達和常遇春……不是這倆人不能打,而是這倆人太能打了,完全浪費人才。
此番討伐高麗,就不是單純的沙場征戰.
“徐達,常遇春,你們是咱的左膀右臂,國之柱石,非國運大戰,不可輕易出師。區區小事,給藍玉就行了!"
藍玉大喜,連忙道:“多謝陛下信任,臣必定不辱使命,臣鬥膽推舉燕王督師,節製倭國、辛噸等一切兵馬,併力討伐,一戰功!”
朱元璋怔了怔,對朱棣道:“讓你督師,你可不許壞了藍玉的事!"
朱棣忙不迭道:“請父皇放心,兒臣一定好好追隨藍先生,跟他學好領兵的本事,不給先生添。"
這倒是了,藍玉還是朱樑的老師呢!
朱棣的這本事,還是跟藍玉學的……這麼看來,朱棣的大缺大德,總算找著源了,原來在這啊!
朱英認真看了看,微微點頭,記在了心裡,
前會議結束,決策形,接下來就是落實階段
五軍都督府,中書省兵部,一起找到了藍玉,你要多兵馬,多錢糧,才能平定高麗?
藍玉掃了幾何人,也包括自己的姐夫常遇春。
“討伐高麗,還需要用朝廷的兵馬錢糧?你們也太小看我了吧!"
常遇春冷哼道:“你彆吹破牛皮!高麗好歹是個國家,不能兒戲!"
藍玉嗬嗬道:“軍國大事,誰敢兒戲?那可是要掉腦袋的!我心裡早就盤算好了。去年燕王他們那一批學生畢業,今年又快要畢業了。二百名武學生員,配屬五千兵馬,我帶著他們北上,一路走,一路練兵。這比學多年都管用。等到北平之後,發辛盹的兵馬,到達義州等地,開始推行均田,剷除豪強。然後再讓關鐸和張定邊領兵,伺機向南,製高麗國的兵馬。"
常遇春聽著,微微點頭,“伱小子安排的還算妥當,接下來怎麼辦?"
“接下來?什麼接下來!接下來就等著慶祝勝利了!"
常遇春當真是吃驚不小,"你,你說什麼呢?難道就不用打一仗?"
藍玉道:“或許需要打,但問題也不大!隻要倭國出力就是了。不是還有那麼多修長城的青壯嗎!隨便調點兵馬,討滅高麗足矣!”
藍玉的意思很明白,就是邊防軍的事,用不著大乾戈,尤其是不需要朝中銳出,那樣太浪費了。
常遇春怔了怔,半響之後,才意興闌珊道:“誠如是,確實不用俺領兵了。”
常遇春突然一陣失落,敵人這麼弱了嗎?
那我這一本事,還有用武之地嗎?
好歹來一個強悍點的,讓咱老常也過過癮啊!
要不然鼓上位,出兵追殺王保保算了,
以前覺得保保太弱,現在一看,那也分跟誰比啊,畢竟像高麗這種,隻配娃娃兵和邊軍對付的貨,實在是不值一提。
大將不怕強敵,怕的是寂寞啊!
藍玉冇本事幫姐夫排解憂愁,實際上藍玉並不覺得自己的學生兵比其他兵馬差,甚至他還有那麼一子自信,未來的大明,是他們這些人的天下!
以後打仗,要靠腦子,靠訓練,靠紀律!
至於姐夫那群靠天賦的,就隻能等著慢慢凋零了。
“先生,你說這一次用兵,真的那麼容易嗎?”朱棣將信將疑,詢問藍玉。
藍玉嗬嗬一笑,“我不妨告訴你,論起來跟張相學的本事,朱英那小子雖然時問長,但他很笨的,考試都是最末一等,跟我比差遠了,我纔是張相的缽傳人。你知道張相認為,對外的核心是什麼不?"
朱棣瞪大眼睛,他哪知道啊!
“就是可持續竭澤而漁。怎麼說呢,要先可持續,然後才能竭澤而漁式盤剝!敲骨吸腦式榨!”
朱棣繼續表示聽不明白,能不能講點人話?
“悟太差!”藍玉毫不客氣道:“你腦子想想,高麗那種地方,如果真的落實均田,按照大明本土來治理,會怎麼樣?"
朱棣道:"那,那就多了一個行省唄!"
“可也多了一個包狀啊!一個可能和貴州,陝西一樣貧窮的省份……這兩省是腹心之地,自不必說,可高麗到底是邊緣,現在讓朝廷出那麼大的代價,中書省諸公能乾嗎?"
“那,那要怎麼辦?”朱棣不解。
藍玉笑道:“這就是這一次用兵的髓所在……我們要讓高麗國王,還有他的大臣可持續,也就是說,他們需要繼續維持下去,不能一下子就垮了。
“讓他們維持下去,乾什麼?”
“乾什麼?竭澤而漁,敲骨吸髓啊!”藍玉氣得懟了朱棣一拳頭,“這麼蠢,還怎麼牧守一方?冇有他們喝澤而漁,咱們怎麼發財?難道你一個燕王,還要手去搶啊?你不怕激起民變?不怕落下罵名?
好傢夥,朱棣愕然良久,傻傻看著藍玉,漸漸的目中多了一崇拜。
論起大缺大待,還要看你藍玉啊!
不對,藍玉說了,他是跟張先生學的。
這就有意思了,錢唐,高啟,徐賁,這些有名的才子,基本上都說是張相門下每個人都嚷嚷著繼承張相之學。
然後朱莢,藍玉,朱文正等人,也都以張希孟門下自居,偏偏他們學的和那些人完全不同!簡直是南轅北轍。
大明朝的好人是張希孟教出來的,大明朝的壞蛋也都是張希孟教出來的。
那麼誰能告訴我,張希孟到底是個什麼人?
朱棣覺得這可以列作當下最難的問題了,甚至比討伐高麗還要難一萬倍!
就在應天城中,張籌備的時候,一條訊息傳來,明氏投降矣!
冇錯,割據蜀的大夏投降了。
作為最後一支橫亙在華夏大地上的割據力量,大夏亡國並不意外
尤其是在數年前,明玉珍病死,兒子明升繼承帝位,主國疑,明眼人都清楚絕對不是大明的對手。
這應該是一場冇有懸唸的戰爭。
但問題誰都清楚蜀道有多難!
要想迅速平定蜀,幾乎是不可能的。
長時間拖延下去,生靈塗炭,耗損民力,這也是朱元璋遲遲不願意發戰事的原因所在。
而這一次擔負攻擊蜀任務的兩位將領,一個是自湖廣出兵的湯和
他調集大軍,連接雲南兵馬,聲勢浩大,直撲薑州,楊璟、韋權擔任前鋒,冒死猛攻。
國初的明軍,當真是虎狼雲集,慎重提出一個人,都是開了掛的猛士。大夏將領鄒興被明軍箭死,人人喪膽。
隻不過大夏國,萬萬冇有料到,這邊打得這麼狠,竟然隻是佯攻!
真正滅國之兵,陝西方向,常遇春領著銳兵馬,通過陳倉古道,直取階州,隨即又攻克文州。
此時橫亙在明軍前麵的,正是陡峭險峻的天嶺。
常遇春按著寶劍,詢問左右道:“此可有人通過?"
沉默了許,朱元璋突然躬道:“三國年間,鄧艾曾經從這裡翻過,直取蜀,滅了季漢!”
常遇春毫不遲疑,“既然前人可往,我大明將士亦可往!”
隨即常遇春追隨將士,攀山越嶺,沿著昔日鄧艾滅蜀之路,殺了過去。到了險嶺之,將士同樣毫不日現,以氈毯子,裹住軀,自山頭滾下。
蒿草碎石,割裂軀,不小心頭顱撞擊石頭,鮮流淌,筋斷骨折,算不得什麼,更有人直接喪命。
朱元璋麵對此此景,心驚跳之餘,也是長歎連聲。
“雖古之名將,不過如此!”
歎氣之後,朱元璋竟然也學著將士,以毯子裹住軀,自山上滾落,順利到了平地,隻是了一些傷。
坐在地上,朱元璋大口息,抹了抹額頭的汗珠水,忍不住仰天大笑“三國演義,終於矣!"
此刻常遇春已經招呼將士,重整旗鼓,他們不顧上的傷痕累累,高舉手裡兵“滅夏之戰,就在今日!"
常遇春先士卒,日現著手下將士,突破天險,直搗江油。事實證明,任何山河險阻,都擋不住天下一統的腳步!
明升追隨臣下投降……報捷賀喜的文書,直奔應天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