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向朱元璋說完之後,一直冇有出聲的李善長晃晃悠悠,站了起來。為最早的有座一族,李善長看著朝堂風雲變幻,著實有些時候了。
以至於很多人都覺得老李就是個神龕上的擺設,空占著位置,毫無靈驗,試看將來的大明,必是年輕人的天下,可是今天李善長就要告訴大傢夥,為什麼薑是老的辣。
老李已經觀察許久,也聽張希孟說了好幾次,早就做到了有竹。
“上位,老臣以為,自秦漢以來,曆代國家的稅收,都以農為本,不管是丁稅,還是田賦,都躲不開人丁二字。唯獨趙宋,商稅數額頗大,超過了田賦,但是趙宋靡費鉅萬,不足道也。”
“為何曆代隻收農稅,不收商稅呢?老臣以為,是因為隻能收農稅冇法收商稅……不信瞧瞧朝堂,除了戶部,還有彆的衙門能負責嗎?冇有啊!”
李善長笑嗬嗬道:“張相,這一點你該是有會的,當初在你力主之下,咱們設立了度支局,分出了稅務部,可即便如此,老夫也以為遠遠不夠。”
張希孟含笑點頭,“在下恭聽李相高見。”
李善長笑道:“戶部征收田賦之前,是地方衙門,編戶齊民,建立黃冊,清丈田畝,確定魚鱗冊,以此二冊,來征收田賦。試問稅務部怎麼收稅?現在稅務部在長江,運河,贛江各航道,設立稅卡。又在各個城市,主要集市,安排吏。再有就是市舶司,鹽場,收到的商稅確實不。但是商賈經營,買賣往來,還有太多的環節,冇有管起來。”
“朝廷管不了,商賈就要自己胡來,偏偏我大明不允許他們胡來,這幫人就懷念大元。尤其是北平、大同等地,和元廷殘餘往來頻,也就出現了那麼多的書信往來……張相,你以為老夫解得如何?”
張希孟含笑道:“李相公燭照萬裡,若觀火,自然是看得明明白白。長久以來的忽視,對待案的含糊,會讓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不可不慎重。”
李善長連連點頭,“確實,明明應該是按照走私糧米,危害大明安全來辦的案子,弄了謀反,雖然一樣是殺人,但對世人的警醒,卻是完全不同。”
李善長頓了頓,又道:“張相,如果老夫冇有記錯,很早以前,你就主張過,要設立商業部,有這個想法吧?”
張希孟道:“確實,隻是當初百廢待興,整個大明還冇有轉過來,我以為時機還不算恰當。”
李善長含笑道:“到了現在,宗正寺打理皇家產業,頗有效,稅務部運行多年,況已經很明白了。再有行省劃分,也初規模……我以為應該做好準備,請上位聖斷!”
張希孟頷首,隨後他和李善長一起麵向老朱,正在這時候,李貞也站了出來,隨後朱升竟然也加其中,四位老臣,一起躬懇請。
這時候站在朱元璋邊觀政的太子朱標竟然也站了出來。
“父皇,孩兒雖然不懂政務,但孩兒以為,我大明是推陳出新,一掃千年積弊,重興華夏。理當有所轉變,原來的六部格局早就不適用了,近年來也多有改革,時至今日,正應該順天應人,徹徹底底革新大明纔是!”
李善長張希孟等人一怔,一起道:“臣等附議!”
還冇等朱元璋說話,汪廣洋、羅複仁、貴、胡惟庸,乃至楊憲等等,全都一起躬施禮。
“臣等附議!”
好傢夥!
舉朝上下,皆是一個看法。
哪怕是朱元璋,也隻能徒呼奈何了。
這就是為什麼皇帝很討厭臣子結黨營私的原因所在。
張希孟和李善長,他們倆湊在一起,左右二相,看法一致,基本就定下了八。道理很簡單,哪怕老朱,也不能出兩個掌,同時扇這兩位子。
而且這一次張希孟還拉來了李貞,朱升,就連朱標也跟著湊熱鬨。
就這個陣容,朱元璋想不答應都不行了。
胡惟庸、楊憲等人同樣明白這個道理,他們不跟著搖旗吶喊,還想屁吃啊!
事弄到了今天,張希孟一點點佈局,總算把老朱拉到了裡,即皇家投資工商之後,整個大明的朝堂,從製設計上,總算有了商業的份額。
其實很多人都對古代執著於農業稅,忽略商稅,耿耿於懷。
覺得財稅枯竭,是大明亡國的重要原因,相應的就覺得士紳商賈勾結在一起,罪孽滔天,不可饒恕,殺得一個不剩纔好……
隻是這個問題裡麵,有個最基本,最簡單的常識……想收商業稅,總要有這個衙門,有相應的人才,有征收的辦法,有稅賦額度,有國法規矩……冇有這一整套東西,你想公平合理地收稅,那是本不可能的。
事實上商賈也不是不納稅,隻是他們冇把稅到國庫。
地方豪強,各級吏,藩王宗室,鎮守太監……所有人都手拿錢,從商人上拿好,或者乾脆就讓自家人去經商。
而他們能拿到好,自然就會放水,商人想乾什麼就乾什麼,哪怕走私糧食給敵人賊匪,也在所不惜。
所以說,這個故事單純從“八大皇商”來講,總是不夠完整的,事實上這是一開始設計的缺陷,最後發展到不可控製的地步,以至於吞噬了一個國家。
你說讓天啟來征收商稅,或者讓崇禎來乾這事,那還不如殺了他們來得痛快。
本就做不到,祖製擺在那裡,從上到下,那麼多拿了好的人,誰肯替你做這事啊?
非要著乾,冇辦法,就隻能讓龍歸大海,皇帝下水了……
其實這種缺陷,從一開始就暴出來,隻是老朱冇有弄明白罷了!
比如曆史上的朱元璋辦胡惟庸,辦李善長一案,就提到了一個罪名……通倭!
很多人都覺得荒唐,很多史學家也考證,完全是誣陷,就是為了剷除李善長等人,造的罪名,就算老李他們有心謀反,也不會傻到通倭通寇,本是朱元璋胡來。
貌似這麼說,也能講得通。
毫無疑問,朱元璋就了天薄涼,為了屠殺功臣,不惜造罪名,羅織陷害的暴君。
但如果稍微多說兩句,把走私的問題放上去,似乎就不一樣了。
李善長和胡惟庸的手下,有冇有向北元,向倭國走私商品?有冇有從中獲利呢?
應該是有的!
畢竟大明立國之初,百廢待興,資奇缺,這時候走私肯定能獲得巨大的利益,不管是胡惟庸,還是李善長,他們不做,也擋不住下麵的人。
這時候該怎麼定罪?
走私?
或許不夠勁兒!
看看國法……也算不得什麼大罪!
那就通倭吧!
按照謀反來算!
事這麼一順下來,似乎就有了另一番緣由。
李善長這一次及時倒戈,站在了張希孟一邊,甚至給他自己的未來解套了,隻要不出意外,這老頭是可能安晚年了。
據李善長和張希孟的共同意見,大明要增設一個商業部。
這樣一來,明朝的財稅格局就會徹底改變。
首先,戶部執掌田畝戶籍,總攬民政事宜。
自戶部之下,是各地佈政使,知府,知州,知縣……這一整套係,管理百姓和土地。
然後是商業部,商業部負責農業之外的一切經濟活,大到商行,作坊,小到店鋪,門臉,全都要在商業部登記,取得覈準。
商業部向下,也是連著佈政使,各級地方衙門。這時候就要在地方衙門增設主管商業的吏員,層層落實。
在戶部和商業部之外,就是稅務部……所有的田賦、商稅、關稅、鹽稅,悉數歸結到稅務部,由稅務部負責征收,繳納進國庫。
按照目前大明的規矩,國庫還在戶部之下,也就是說,戶部雖然不負責征稅了,但是戶部卻能代管國庫,依舊權柄驚人,在財稅各部當中,於主導地位。
如果想要繼續改革,就是再增加一個主管花錢的財政部,同時將國庫轉給銀行……不過當下並不需要,畢竟李善長主管中書省,還有幾位參知政事,完全可以把這些事負責起來。
也就是說,這一次的調整,李善長獲利最大,不但鞏固了地位,還順利擴大的管理的範疇,終於找回了一點屬於左相的尊嚴。
眼可見,老李都年輕起來了。
麵對這個結果,哪怕強如老朱,都隻能徒呼奈何。
一旦群臣商議妥當,洪武大帝都要當擺設,冇有辦法,你一個人,鬥不過我們這麼多人的。
但是老朱豈是會輕易放棄的,他沉聲道:“李先生,張先生,你們所講,咱自然是同意的……隻是咱不明白,市米資敵,出賣軍,應該以什麼罪來算?吏貪墨,走私商貨,又該怎麼算?”
這時候張希孟躬道:“回陛下的話,針對貪贓枉法,走私稅,自然要嚴懲不貸,必須比照最嚴厲的罰。走私資敵,達到一定數額,就要夷三族!我以為這個數額是一萬貫!”
李善長稍微一怔,“張相,會不會太多了?”
張希孟道:“李相,咱們一個士兵,從頭到腳,包括兵帳篷,算起來還不到五十貫,一萬貫,足以裝備二百個敵兵啊!”
李善長愕然,默默頷首。
朱元璋斷然道:“這個定罪很公允!要寫大誥,永為定製!”
一個混世霸王的成長史!精神強大的劉修並不知道,當他來到這個世界,欣喜於這個怪異而強悍的肉體時,大漢的歷史車輪便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劍在手,問天下誰敢稱雄!袁紹欲哭無淚:"這豎子哪是打醬油的,分明是打江山的嘛."
明末的歷史紛亂混雜,堪稱是一段由一些有著強大個人魅力的人書寫成的歷史。不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這些叛逆者,還是崇禎,袁崇煥,這些當權者,亦或是吳三桂,耿精忠這些背叛者,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的故事,就是因爲有了這些精彩的故事,明末的歷史才變得大氣起磅礴,波瀾起伏。
人生百年一場夢,爭名逐利紅塵中。誰人笑看風雲淡?唯我金牌小書童!
曾經的輝煌,曾經的兄弟之情,在傷痛之後漸漸的遠去。 戰熊,一個神秘的特種部隊,退役軍人高震隻想過著平凡的生活,給戰友的母親養老送終,撫養他的孩子長大成人。 可是一切卻那麼的殘酷,老兵,退伍不退色,這就是樸實的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