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公主召見郗慮,一方面好言安,一邊下旨準奏,羈押宗正卿臧洪、司隸校尉陳宮。
長公主馬上召見太傅楊彪、太尉荀攸、大司農李瑋、尚書令崔琰,勸他們以社稷為重,放棄爭鬥,不要再自相殘殺了。
丞相蔡邕以最快的速度見到了臧洪,「你為什麼要幹這種事?你是不是昏頭了?」
臧洪慘笑,「我怎麼會幹這種事?這是陷害,對手太狠了,竟然干出這種喪盡天良的事。從刺客衝進郗慮的府邸,到郗慮查到我的頭上,只有短短六個時辰,如果這一切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可能嗎?」
蔡邕駭然心驚,「誰會幹這種事?李瑋?荀攸?許劭?還是楊彪?」
「都有可能。」臧洪嘆道,「現在要想挽救局勢,只有把大將軍請回來,否則一旦殺開頭,局勢就再也沒有挽救的可能了。」
=
五月中,長公主下旨,鮮於輔出任廷尉卿,陳好出任廷尉丞,郗慮重新回到史臺任治書史。
左彥出任宗正卿。楊出任司隸校尉。
現在朝堂各方斗得非常慘烈,適合出任公卿職位的也只有北疆武人一系,只有這樣才能儘快轉移朝堂各方的矛盾,平息各方之間的廝殺。
=
鮮於輔、陳好到廷尉府就職,首先審理許混一案。
許混的案子其實很簡單,之所以久拖不決,關鍵在於張邈等青兗士人,他們想利用荀彧、辛評的謀逆案重創穎、汝士人,誰知事態轉眼失控。
五月下,鮮於輔上奏長公主和朝廷,詳細奏報了許混一案。過了幾天,長公主下旨,對許混的罪責輕描淡寫,罷職了事。許劭到牽連,主請辭太常一職。長公主接了許劭的辭呈,拜他為長安太學祭酒,讓他主持恢復長安太學。
五月底,長公主拜郭策為太常卿。
=
長公主不顧北疆武將的反對,在分封爵位一事上做出了很大讓步,襄和其它各地紛紛派出特使趕到長安參加和談。
六月,襄方面派出了王朗和華歆兩位大吏,益州的劉璋派出了吳素和張松,徐州的曹派出了程昱,豫州的袁譚派出了劉獻,江東的孫權、周瑜派出了魯肅和顧雍,隴西的劉備派出了簡雍。各地和談特使趕到長安后,和談隨即進了商討細節的階段。
=
六月上,迫於長公主與和談各方的強烈要求,鮮於輔開始審理謀逆案。
謀逆案依舊存在,不過嫌疑對象轉為張邈、陳宮、臧洪、張超等人而已,所以荀彧、張昭很快恢復自由,並迅速離開了長安。
荀彧和張昭清白了,不等於辛評、荀諶也清白了,在張邈、陳宮等人的罪責沒有弄清楚之前,他們還要被羈押。
六月中,孔融、禰衡、劉翊等青兗大吏上書,彈劾李瑋,認為刺殺郗慮一案的背後指使者是他,並有相關證據。李瑋大怒,上書彈劾孔融等人,認為他們和陳宮等人合謀刺殺天子,也提供了詳實的證據。
朝堂愈發混。
長公主斷然下旨,謀逆案的審理無限期推遲,先審丁立、朱魭一案。目前朝廷首要之務是招襄,其他事一概推遲再議。
=
下午上中班,不更新了。
(未完待續,如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百年來漢家軍隊六出江南,九伐中原,可惜功虧一簣,多少志士,徒望兩京興嘆,巍巍青山,何處不埋忠骨? 所幸天不亡漢族,還有劉寄奴,他會用一腔的熱血,吼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漢胡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歡迎隨本書走進那段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年代。
“我這一輩子想過的是一紙一筆,不驚不擾;一茶一酒,不慮不思這樣的閒淡日子!” “可命運之手卻讓我一步一步的從百花鎮那地方走了出來,走入了大辰的京都,走到了這廟堂之上,那麼我總得給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人民做點什麼。” “我所希望的是能夠在有生之年為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凝聚一道魂!” “當然,首先要做的是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 扶貧幹部許小閒帶著四顆土豆一粒玉米穿越到了風雨飄搖的大辰王朝,數年之後再觀天下,唯大辰風景獨好。
一個從未出現過的朝代,一個穿越到婚房的倒楣大學生,一座神奇的圖書館,成就了一段舉世無雙的傳奇人生,當林寒以優雅的姿態走著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時,大寧朝上下對'妖孽'二字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世上的道路千千萬,總要一條一條試試嘛。 林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