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上品寒士 六十九、居心

《上品寒士》 六十九、居心

?六十九、居心

薄暮時分,陳之與冉盛步行前往烏巷謝府,過朱雀橋時陳之在橋東立了一會,看著細波粼粼的秦淮河水,又看了看對岸的深宅大院,心道:「英臺兄想要走出這高牆深院,真是艱難啊!」正待邁步過朱雀橋,忽聽有人說道:「子重,.」

之訝然抬頭,就見河東槐蔭下走出一人,面如敷,襦衫飄逸,形纖瘦有弱不勝,不是謝道韞又會是誰!

見謝道韞立在槐蔭下未走過來,陳之便迎過去,作揖道:「英臺兄,別來安否?」

謝道韞眸璨璨,打量了陳之兩眼,見其愈發俊朗有神了,還禮道:「等你好一會了,以為你會來赴宴,見你未至,問執事才知稚川先生仙逝之事,子重節哀。」

之黯然道:「葛師恩澤萬民,葛師仙逝,重於泰山。」

謝道韞並未附和,認為陳之對其師過譽了,一個修仙之人恩澤萬民從何說起?謝道韞對不贊同的事絕不會俗套地虛與委蛇。

之很了解,便說了葛師書並贈《癧氣論》之事,然後問:「英臺兄不認為我師仙逝重於泰山嗎?」

謝道韞深知瘟疫的可怕,的母親和兩個弟弟便是死於瘧疾,乃重重點頭道:「我只以為稚川先生是一心求仙道、獨善其之人,未想其有如此濟世懷,千載之後,只怕有人記得瑯琊王氏、陳郡謝氏,而稚川先生必萬古流芳。」

之微笑道:「也未見得,史書乃是為大人先生者寫的。」

謝道韞道:「不說後世事,先過眼前關,子重要助我啊。」

之道:「我這不是來了嗎,奉桓公命,征你西府。」

謝道韞搖了搖頭,問:「子重,我三叔父若問你可知我真實份,你如何作答?」

Advertisement

之反問:「英臺兄要我如何回答?」

謝道韞角一撇,說道:「考你,若答得不好,我難去西府。」

之略一沉,說道:「安石公是有大智慧之人,我覺得不應瞞他,也瞞不了他。」

謝道韞凝視陳之,問:「子重是想據實相告?若我三叔父問你既知我是子卻又要助我出仕,是何居心?那子重如何作答?」

謝道韞問得很犀利,是把最困難的局面擺在陳之面前,讓陳之可以早作準備,但問出口之後,又覺得很難為,臉不紅了。

之笑了笑,說道:「英臺兄不要把難題全推給我啊,這幾日你未向令叔稟報嗎?」

謝道韞道:「自然是稟報了的,但我三叔父只問我話,他卻惜語如金,讓我莫測其意。」

之問:「郗嘉賓與令叔談得如何了?安石公對你可以惜語如金,對郗嘉賓只怕不能如此矜持吧。」

謝道韞微笑道:「子重總能提綱挈領、一語中的——方才我在客廳小室旁聽郗侍郎與我兩位叔父的談話,郗嘉賓與我三叔父都是第一等的聰明人,言語鋒極是彩,郗嘉賓似乎一意要我出仕,問我兩位叔父,是不是要桓公親自來建康相請?說桓公才,為求賢才都,亦是佳話。我兩位叔父都無言以對了。」

說到這裏,謝道韞臉變得凝重起來,說道:「子重,郗侍郎以桓公的威勢來我叔父,我出仕,似乎過於咄咄人了,我不過一無甚名氣的次等士族子弟,郗侍郎何必如此?莫非另有?」

之也有這樣的疑,但事已至此,只有前行,而且料想也無甚差錯,便道:「英臺兄的《中興三策》深得桓公讚賞,我與郗嘉賓將你這《中興三策》擴充為便宜七事,由桓公疏奏朝廷,將由有司推行,你乃主謀,豈能置之事外,桓公自然要征你府。」

Advertisement

謝道韞微微一笑,說道:「子重先請吧,我從後院小門回去,我能不能走出這高牆,全靠今夜子重與我叔父的一席談。」

之拱拱手,說道:「在下襟懷坦,除了惜才,並無其他居心,安石公定能明白我之心意。」說罷,與冉盛過朱雀橋,向烏巷謝府行去。

因為陳之最後這句話,謝道韞獨自在河邊槐蔭下立了許久。

……

謝府管事向謝安、謝萬稟報,錢唐陳之求見。

謝安留謝萬陪郗超,他親自出迎,謝安材高大,秀不凡,在兩盞燈籠的照映下步履舒緩而來,手搖葵扇,意態從容,見到陳之,含笑道:「東山匆匆一別,三年矣,陳公子俊才特出,名傳遐邇,我聞之甚欣喜。」

之執子侄禮恭恭敬敬道:「安石公直呼在下之便是,晚輩與度是摯。」

謝安當即肅客,一邊暗暗打量這個陳之,比之三年前在東山初見,陳之長高了不,眼神愈發沉穩深邃了,論風儀容止,後輩子弟中當以此人為第一,又且儒玄雙通、音律尤妙,心高氣傲的阿元慕之,亦在理之中——

郗嘉賓見陳座,即問稚川先生之事,得知是四月十八仙逝的,謝安、謝萬、郗超皆嘆惋,葛洪高齡,與王導、陸喜、郗超祖父郗鑒、謝安之父謝裒都有往。

之便把葛洪臨終留下的《癧氣論》對郗、謝三人說了,謝萬道:「宜將稚川先生下的藥方遍傳諸州縣,以示民眾供急用。」

謝安道:「我以為疫未發時,不宜宣揚此事,免得瘟疫未至,人心已,可先將治瘟疫之方傳諸郡縣,命吏早作預防,郗侍郎以為如何?」

郗超點頭道:「可將此事與大土斷合併施行,詔令各州郡吏留心疫、多備醫藥。」

Advertisement

之甚覺寬,命冉盛呈上桓郡公徵召祝英臺西府的文書和謝玄托他帶回的的信,呈給謝萬,說道:「晚輩此番都,除了攜此文書前來,度還有一封信讓我與萬石公。」

謝萬即於座上展信閱覽,看罷,又遞給兄長謝安,謝安看了看信,說道:「阿遏也是為其表兄祝英臺仕之事,之更是專為徵召祝英臺西府而來,我這個遠房表侄祝英臺真是個不可或缺的人了——」

謝安不提是否允許讓祝英臺出仕之事,卻與郗超和陳之討論《中興三策》與便宜七事,不時對陳之發問,諸如度田稅米與按丁稅米、按口稅米孰優孰劣?陳之凝神作答,時有創見。

郗超心道:「怪哉,謝安石怎麼考校起陳之來了?子重也真是辛苦啊,到哪裏都有人要考他。」待陳之回答了謝安的一個問題后,郗超笑道:「安石公把子重問得額頭汗出,只怕子重以後不敢登門了。」

謝安已知陳之才識,朗聲笑道:「之實有非常之才,後生可畏啊。」

郗超道:「今夜燕坐閑談,不必太肅穆,安石公還記得蠻府參軍郝隆郝佐治否?」

謝安微笑道:「狂生也,頗有才。」

郗超道:「郝佐治此番可是大挫折,子重初西府,郝佐治在桓公為王文度與陳子重的接風宴席上要問子重三難,子重從容應對,中有一妙語,郝佐治常以七月七袒腹曬書為放曠,子重譏之曰『郝參軍實在可憫,不但無可曬,讀書亦,一肚能容幾卷書哉!』」

謝安、謝萬皆笑,隔簾小室亦聞竊笑聲。

謝安道:「久聞之妙解音律、豎笛絕妙,明日傍晚敢請攜笛來為我奏一曲,不勝企盼。」

Advertisement

之道:「長者有命,敢不遵從。」

四人談至深夜而散,陳之與郗超同行了一程,一路相談,郗超道:「子重,謝安石明日想必還要與你長談,嘿嘿,這祝英臺真比當年諸葛孔明還難請啊,子重莫要負了桓公所託。」

次日上午,陳之為道人李守一送行,然後與顧愷之去瓦寺拜訪了長老竺法汰,竺法汰言道:「自顧檀越、陳檀越為本寺畫了維詰菩薩像和八部天龍像后,寺院香火大盛,聲名遠播大江南北,每日都有千裏外的信眾前來禮佛觀壁畫,陳檀越、顧檀越功德無量。」

從瓦寺回來后陳之又去張府拜見了張憑、張墨兄弟,張憑對大土斷之事亦甚關切,在臺城朝會時便與陸納、顧憫之商議,俱認為不足慮,取消黃、白籍,影響最大的是南渡的北人,就連當年的王導也不敢損及南人的利益,餘姚令山遐查出會稽虞喜私藏戶三千,按律應棄市,但結果卻是虞喜安然無恙,山遐被罷——

依舊是薄暮時分,陳之帶著冉盛、黃小統再赴烏巷,過朱雀橋時陳之朝河畔槐蔭下看了一眼,不見有人,便過橋朝謝府而去,卻不知道謝道韞正悄立在槐蔭深

謝道韞著陳之的遠去的影,心想:「今夜再聽子重豎笛一曲,從此只怕再無此耳福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