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上品寒士 五十五、黑頭公(上)

《上品寒士》 五十五、黑頭公(上)

?五十五、黑頭公(上)

昔者曹初見荀彧,合榻對飲,暢談竟夜,曹大悅,曰:「.」今夜桓溫與陳之一席談,亦是大悅,陳之所進治國便宜七事,深合桓溫之意,談久之,夜深不倦——

之所言治國便宜七事分別是:其一,江左朋黨雷同,清議揚沸,宜抑制浮誇,杜絕爭競,莫使能植;其二,戶口凋寡,不當漢之一郡,而吏臺制冗餘,人浮於事,宜並省職,令各盡其職;其三,機務不可停廢,常行文案宜為限日;其四,宜明長,獎忠公之吏;其五,褒貶賞罰,宜允其實;其六,宜述遵前典,敦明學業、其七,大戶私藏流民,無有土著,國家賦稅流失,勞役缺人,宜大閱戶人,實行土斷,嚴明法,不容藏私——

之指摘時弊,並有應救之策,桓溫直嘆相見恨晚,傾接談,不知不覺間,譙鼓已三更。

這時,素帷小門外有一子說道:「將軍,夜深矣——」

這聲音低沉冷淡,卻又有一種奇異的,陳之立時記起那日與陸葳蕤游蔣陵湖遇到的那個子,佩刀武弁、華麗馬車,還有那隻很的手,當時這子還說要助陳之與陸葳蕤私奔——

之心道:「這子想必就是漢公主李靜姝了。」當即道:「大司馬,屬下告辭。」

桓溫心愉快,說道:「我今日見之,真如魚得水也,就作長夜之談何妨。」

之道:「大司馬,屬下今日也有些倦了。」

桓溫見陳之神采奕奕,何曾有半點倦容,便回頭招呼道:「傾傾,來,見識見識我帳下英才。」

之扶膝端坐,心道:「傾傾又是誰?難道不是我見猶憐李靜姝嗎?」

Advertisement

小門邊、素簾后的子卻不現,問道:「是郗參軍嗎?」能與桓溫長談如此之久的只有郗超。

桓溫道:「非也,乃是江左衛玠陳之陳子重,新辟征西掾,你且來相見。」

晉人對妾侍不甚尊重,家有貴客,妾侍還要出來勸酒,那些服散放的名士,調笑謔浪無所不至,所以說妾與妻的地位是天差地別的。

卻聽那個名傾傾的子說道:「我不見。」腳步聲細碎,竟自離去了。

桓溫顯然對這子甚為寵,不以為忤,對陳之說道:「之今夜所論的治國之便宜七事,比祝英臺的《中興七策》又進了一步,你明日將這便宜七事代我寫奏章,我要上疏朝廷推行之。」

之道:「屬下這便宜七事乃是祝英臺的《中興三策》啟發,在其基礎上擴充而,愚以為是否待祝英臺、郗參軍回姑孰后再斟酌之,務求盡善,然後疏奏朝廷,大司馬以為如何?」

之這是為了不讓自己鋒芒太,郗超雖然很賞識他,與他不錯,但郗超與徐邈、顧愷之等人還是很不同的,郗超功利心重,他不能讓郗超覺得他有可能取代其在桓溫軍府的超然地位,不然必遭郗超之忌,而且這便宜七事,必然及很多人的既得利益,他陳之暫時不想首當其衝充當馬前卒——

桓溫是何等聰明人,立時明白陳之的心意,掀髯一笑,說道:「也好,兼聽則明嘛。」親自送陳之出中庭,卻見將軍府當值舍人竇滔匆匆來報,說吳興沈勁因求,午後率眾離開姑孰,臨行前曾來將軍府向桓大司馬辭行,當時因大司馬正宴客,沈勁便回去寫了一封書帖送來。

桓溫展信一看,目視陳之,說道:「沈勁渡江去淮南依附桓野王——」

Advertisement

之道:「懇請大司馬挽留之。」

桓溫略一凝思,道:「陳掾代我去追沈勁回來,就說我答應為他表奏朝廷解除其不得為仕的錮。」命值日兵曹陪同陳之前去。

之道:「屬下想請謝度與我一起去追沈勁回來。」

桓溫道:「好,回來即向我復命。」

之回到凰山寓所,謝玄還在等著他,聽罷陳之所言,當即帶了幾名隨武弁,與值日兵曹及其軍士六人,還有陳之和冉盛,騎馬出姑孰城南門,沿姑孰溪往西追去,沈勁一行是準備渡江去淮南的。

下弦月如鈎,星淡淡,姑孰溪畔夜氣里瀰漫著草木的清香,馬蹄雜沓驚懾群蛙,待眾人馳過後才敢稀稀落落呱鳴。

軍士引路,陳之、謝玄往西北方向追出十餘里,在江心島畔追上了正紮營歇息的沈勁及其千餘部眾,這千餘部眾都是沈氏故舊部曲,願意追隨沈勁為國效力,無奈沈勁得不到職,這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眾部曲都覺得前途渺茫,北行之路難免悲愴,這時得知桓大司馬答應解除沈勁不得出仕的錮,皆是大喜,歡聲雷,沈勁又知這是因為陳之、謝玄力薦,對陳、謝二人大為激,當即率眾回姑孰。

沈勁四十多歲,量中等,格健壯,神沉毅果敢,目略顯鬱,策馬與陳之、謝玄并行,說些行伍兵法之事,言語不多,很有見地。

沈勁對近兩年江左年輕一輩聲名最盛的陳之甚驚訝,聽謝掾與傅兵曹言下之意,是陳之一力懇求桓大司馬才有這樣的結果,沈勁與陳之素昧平生,陳之肯如此仗義相助,實為可貴,而且桓大司馬肯納陳之之言,這也是奇事,畢竟陳之是初到軍府,而且錢唐陳氏亦無基。

Advertisement

然而從江畔回到姑孰城外,短短半個多時辰,沈勁就明白桓溫為什麼會如此重陳之了,陳之不但容止絕佳,見識亦非凡,對北地局勢瞭若指掌,有著高瞻遠矚的見,沈勁自愧不如。

這時天已薄明,陳之、謝玄、沈勁徑去大將軍府候見桓大司馬,桓溫命侍者傳話,讓陳之等人俱去歇息,午後來見。

謝玄、沈勁便一同到陳之寓所,新雇的廚娘很賣力,趕端上熱氣騰騰的豆粥,謝玄笑問:「子重宴客,豆粥亦是咄嗟即辦,何也?」

之笑道:「適逢其時也。」

沈勁不明白謝玄與陳之所言何意,謝玄便把昨日陳之與郝隆的辯難細細說與沈勁聽,沈勁大笑,又聽謝玄轉述陳之在桓大司馬面前稱讚他沈勁有節、有勇有謀、有大將之才,因刑家之後而飽冷遇的沈勁頓時熱淚盈眶,卻也沒說什麼激的言語,心裏回著千年前管仲說過的兩句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陳之也。」

午後,陳之與謝玄、沈勁去將軍府拜見桓大司馬,王坦之亦在座,桓溫對沈勁好言了幾句,便命謝玄執筆,代他向朝廷上書,表沈勁才幹和忠心,請求解除沈勁不能仕進的錮,並以沈勁補七品冠軍長史,助冠軍將軍陳祐守

桓溫所上表章,朝廷很駁回,桓溫既說要奏請朝廷以沈勁補冠軍長史之職,那就等於已經實授,沈勁大喜,長跪謝恩。

桓溫又對王坦之言明請辭錄尚書事一職,並將遣使建康向輔政大司徒司馬昱說明此事。

次日上午,桓溫率文武僚屬恭送帝使王坦之歸建康,在白紵山下拱手道別,王坦之六月間也將西府任長史,屆時「盛德絕倫郗嘉賓、江東獨步王文度」都將歸於桓溫帳下,又有袁宏、周楚、謝玄、陳之諸人,西府可謂人才濟濟。

西府無戰事,幕僚亦清閑,姑孰城絕非外人所想像的軍紀整肅、每日練的景象,軍府幕僚並不直接領兵,他們只是向桓溫負責,參謀軍務、備顧問應對,至於練兵自有各級將佐執行,有些得過且過的幕僚在軍府更是等於是混日子——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