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殊途同歸
瓦寺長老竺法汰道:「請皇太后移駕香積院,香積院廣堂幽靜,.」
褚太后便吩咐中領軍桓:「有願意旁聽辯難的人仕,莫要阻攔。」
這樣,來進香的尚書吏部郎王蘊等吏,王羲之夫人郗璇、陸納夫人張文紈,以及陸葳蕤、張彤雲、郗道茂、張墨、陳尚、顧愷之、徐邈、劉尚值、王獻之、謝韶、袁通、諸葛曾、溫琳、蔡歆諸人都來到香積院,皇太后褚蒜子坐於八輞輿床上,張白紗帷帳與眾人相隔,其餘眷居廣堂之左、男子居右,會稽王司馬昱、尚書僕王彪之亦就座。
進香積院時,謝道韞對陳之低聲道:「子重,今日盡激辯一場,莫存容讓之心,無論勝負,皆無撼焉。」
陳之道:「自當全力以赴,希英臺兄亦如是。」
走在後面的王羲之夫人郗璇命兒子王獻之住謝韶,問祝英臺何人?謝韶自然說這是謝氏遠親,郗璇雖有些疑,但也沒猜到祝英臺竟會是謝道韞,十年前王羲之任會稽史時,郗璇常與東山謝氏眷往來,非常喜聰慧善辯的謝道韞,想讓謝道韞嫁給其子王凝之,其後王羲之辭離開會稽山,從此郗璇再未見過謝道韞,如今謝道韞長玉立,早已不復當年髫齡的模樣,又是梁冠長衫,郗璇自然認不出來。
瓦寺香積院就是長老竺法汰聚眾講經之所,院后是一座小山崗,遍植松柏,蒼翠幽靜,松下各野花寂寞開放,點綴著凝翠的松林,暮鼓晨鐘,梵唱。
會稽王司馬昱見眾人安坐,廣堂寂然無聲,乃開口道:「陳之、祝英臺,今日你二人慾辯何題?」
陳之向謝道韞一躬,示意悉聽尊便。
謝道韞便道:「請太后、會稽王出題。」
褚太后在白紗帷帳后略一思忖,說道:「詩有六義,其三曰比,其四曰興,請兩位郎君試說比興之異同。」
謝道韞做了個請的手勢,陳之一點頭,說道:「臣試為太后闡述之:鄭康曰『比者,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者,是見今,嫌於諛,取善事以喻勸之』,鄭康此論僅限勸懲、過於拘束,並非達論,愚以為比者,以彼比此也;興者,先言他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比與興,皆擬議、譬喻也,索以托,謂之比;以起,謂之興,比顯而興也。」
鄭玄鄭康是經學大家,其注詩被後人奉為圭臬,學啟蒙必以鄭注《詩箋》始,陳之現在直指鄭玄之非,可謂大膽。
謝道韞眼陳之,續道:「興者,起也,興之託喻,婉而章,以起,似無心湊合,信手拈起,復隨手放下,與後文附麗而不相銜接,非同索以托之著意經營,理路順而詞脈貫。詩王風以『揚之水,不流束薪』賦戌甲之勞,而鄭風則以『揚之水,不流束薪』賦兄弟之鮮,無非以此起興也,又如『飲馬長城窟』、『日出東南隅』,非真有取於馬與日也。」
褚太后贊道:「善哉此論,不囿於先儒之學,自有創見,此可謂好學深思者也。」
會稽王司馬昱拂麈尾笑道:「這一題並不能決出陳之、祝英臺的高下,只算是二人共同回答了太后的問難,本王有一題,請兩位就《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相互辯難,一較高下。」
「反者道之」這是一個著名辯題,司徒府清談聚會對這一論題雖已辯論過多次,但司馬昱總覺得有未盡之意,今日想聽聽陳之與祝英臺的高論——
陳之微微躬道:「英臺兄先請。」
謝道韞略一思索,用鼻音濃重的正音說道:「王輔嗣雲『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第十六章雲『夫蕓蕓,各歸其』;第二十五章雲『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有道者務還反無為,反其真也。」
陳之道:「反有兩義,一者正反之反,違反也;二者往反(返)之反,回返也。《老子》之『反』融貫二義,觀『逝曰遠,遠曰反』可知也,『反者道之』之『反』兼正反之反與往返之反雙意。《中庸》有雲『生於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者也』,《商君書》言道『湯、武之王也,不修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必多是也。』」
謝道韞辯道:「非也,老子之反非往返之意,《易》泰卦『無往不復』、《荀子》『始則終,終則始,若環無端也。』《呂氏春秋》『天地車,終而復始,極則復反』,此老子之反也——」
說到這裡,謝道韞猛然意識到,這是陳之故意的破綻,這「反」之二義,陳之在其《老子新義》里說的很清楚,往返之反與無往不復之反是有細微差別的,並非是不斷地往返重複——
謝道韞有些惱,也有些激,惱的是陳之這破綻,可不想陳之承讓,這樣勝之亦不武;激的是陳之看來是想辯難輸給,助名。
未想陳之說道:「往返就是重複乎?昨日所涉之秦淮河與今日所涉之秦淮河相同乎?人豈能兩次踏同一條河流?易一名而三義,易也,變易也,不易也,萬生生不息、轉瞬皆非,此變易也。」
謝道韞微窘,敢陳之破綻是要圈套,同時也是神一振,這樣的辯難才有意思,心道:「子重真吾良友!」辯道:「往返乃是去而復回,與周而復始異,《淮南子.原道訓》『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此周而復始也,並非往返。」
陳之與謝道韞二人就《老子》「反」之二義各執一端,引經據典,反覆辯難,會稽王司馬昱手中麈尾不住揮,心裡暗贊陳、祝二人之才,辨析之已經超出往日司徒府清談所論之義理,陳之的學識和辯才他已見識過,沒想到這個祝英臺竟能與陳之分庭抗禮,執理甚,辭鋒甚利,若不是陳之,在場無論是誰都已敗北。
王羲之夫人郗璇悄聲問兒子王獻之:「阿敬,你比他二人如何?」
王獻之搖頭道:「不如也。」
郗璇頗為沮喪,自王凝之、王徽之與謝道韞辯難失利之後,心高氣傲的郗璇曾想讓最優秀的第七子獻之去與謝道韞辯難,勝了謝道韞后則揚長而去,也算是報復謝道韞一回,因郗曇病逝,郗璇去京口奔喪,這才作罷,現在看來,獻之恐怕也是辯不過那謝道韞的——
陸葳蕤坐在繼母張文紈側,凝眸看著侃侃而辯的陳之,對辯難不興趣,《老子》、《莊子》雖然都讀過,卻是不求甚解,只花藝和書畫,現在聽陳之與那個祝英臺辯難,不知為什麼,心裡有淡淡的失落——
陳之與謝道韞反覆辯難,漸漸的,二人各持一端之論竟呈殊途同歸的意向,說不清在辯論中是誰改變了持論,這是慢慢改變的,當謝道韞意識到這一點時真是又驚又喜,注目陳之,心想:「難道是子重對我的一切應對全部瞭然於,然後慢慢引導,終至二人持論相合?不會吧,子重豈非神人了!」
謝道韞不相信陳之能縱二人的辯論,認為這是二人在辨析「反者道之」這一論題時互相啟發,對這一論題有了更新的、更深的認識,從而殊途同歸。
司馬昱拊掌道:「彩之至,從《老子》反者道之歸結到《易》之三名,更妙的是二人竟然各棄本論,辨析出新義來,這可真是有的妙事——」朝白紗帷帳里的褚太后躬道:「太后,這判定誰勝誰負倒了一個難題了。」
褚太后笑道:「二人皆是勝者,各賜絹三百匹。」
會稽王司馬昱喜道:「太后妙斷,一場辯難,兩個勝者,奇哉!妙哉!」
陳之、謝道韞一齊拜謝太后恩典,瓦寺香積院這場彩辯難就此結束。
竺法汰恭送褚太后回臺城,佛寺信眾各散。
大庭廣眾,陳之與陸葳蕤也不便多說話,只待本月十五顧愷之與張彤雲婚時再見,而經過這次褚太后在佛寺雙雙賜玉帛,建康士庶更是認定江左衛玠陳之與陸氏郎的婚姻將,都贊良緣佳偶。
袁通、諸葛曾、溫琳、蔡歆四人出山門緩緩而行,竊竊私語。
諸葛曾撓頭道:「這場辯難陳之勝了,可祝英臺也勝了,這怎麼算?」
溫琳笑道:「太后妙斷,誰敢非議!這場辯難也的確彩,結果更是出人意料。」
袁通道:「百萬錢倒不算什麼,可是既輸了錢,祝英臺卻照樣留在建康,這實在太可氣了!」
蔡歆道:「祝英臺如此辯才,只怕謝氏郎也辯不過他,那他豈不是要娶謝氏郎了,豈有此理!」
時至今日,大唐帝國已經達到了國力的巔峰,萬邦來朝,萬國納貢。當萬國使者帶著滿滿誠意,來聆聽帶領大唐走向巔峰的皇帝李城發言時……各國使者:“尊敬的大唐皇帝,請問您是如何帶領大唐走向巔峰的?”李城:“特麼的,誰再說朕帶領的,朕把他頭卸了!都說了,朕那都是在敗大唐國力!”各國使者:“我們都懂,都懂……”【已有完本百萬字
三戒大師的架空曆史小說新書----"權柄" 從來一個窠臼,何故至今脫不得。 多少帝王將相事,多少千古興衰史,皆逃不出‘權柄’這個窠臼。 本書便是一個講述‘權柄’的故事,看秦雷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局勢中,從一個戰戰兢兢的質子通過火與血的洗禮,陰謀與背叛的磨練一步步去了解權柄、接近權柄、掌握權柄,最終令萬萬人膜拜、令萬萬人仰望的。 權柄,公器也,豈能為一人之私所用———這是在朝堂上秦雷道貌岸然的奏對 夫人啊,記住啦,握好軍權和財權,這天下就是咱家的————這是秦雷的……私房話 …
【爆笑+鬥智】本書以搞笑為主,曆史為輔,不是生硬的史記。秦始皇偷聽加和主角的鬥法互損日常。我不坑你,對不起你。我若坑你,損你利己。本書的宗旨隻有一個,那就是,逗樂讀者,餓垮熊貓,要是不達目標,算我水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