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大明第一臣 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

《大明第一臣》 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

開中法,利國利民,怎麼看都是個良法,那為什麼有人就看不顧,廢之而後快?張希孟的問題,正中要害。

開中法設計再好,這背後都有個財權分配的問題。

武將開鹽引,然後賣給鹽商,鹽商拿著鹽引去鹽場領鹽。這麼設計,不就是等於說給了武將印錢的權力嗎?

他們手裡的鹽引就是錢。

等於說是在戶部係之外,又弄出了一套係。

這套係甚至連皇帝都冇法直接管轄。

畢竟這背後還有武將世襲的問題。

既然冇法掌握,擁有權柄的武將又影響不到皇權,那孝宗順應百的意思,廢了開中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朱標認真思索良久,字斟句酌道:“先生,弟子以為,當下為了穩固燕雲之地,開中法確實有必要!”

朱標說完之後,竟又疑道:“隻是武將手裡有兵,又有鹽稅財權,隻怕,隻怕會有後患啊!”

張希孟笑道:“確實,雖然未必會變唐末的藩鎮,但是武將割據,不服朝廷號令,也是有的。”

“那豈不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嗎?”朱標憂心忡忡道。

張希孟笑而不語,反而是宋濂,他也算是朱標半個老師,想了想之後,斟酌道:“殿下,凡事利弊摻雜,難以一下子說清楚,為主事者,權衡利弊,決定國家大政,難也就難在了這裡。”

朱標低著頭,思索再三,還是無奈搖頭,“先生,弟子確實是不知道該怎麼選擇纔好,還請先生指點!”

張希孟笑道:“殿下,這事確實不是我能教的。宋學士講得好,這確實是主事者該負責的事。若是非要讓我來說,殿下在決定一件事之前,必須弄清楚利弊,知道開中法原原本本的全貌。而一旦決定執行的時候,殿下就要預備著能夠停開中法的準備。進退之間,收放自如,這正是殿下需要學習的。”

Advertisement

“遇事不決,好謀無斷,不是好事。可隻是決斷,授予權柄,卻不能收回權柄,這也不行。”

張希孟笑道:“殿下,要說起來,這裡麵的事,你需要學的東西,還是不啊!”

朱標連忙點頭,並且謙恭道:“弟子本就不甚明白,從今往後,更要用心纔是。”

這時候高啟站起躬道:“張相,卑職倒是有些想不通,如何才能收放自如?如今北平可是張相做主,那張相又該怎麼決斷?”

到了張希孟的頭上,宋濂,朱標,還有其他眾人,齊齊看向張希孟。

心說張相講的頭頭是道,彆是到了自己頭上,就冇了主意吧?

張希孟微微一笑,“確實,此事不是那麼方便。我打算在長蘆立食鹽商行,負責曬鹽賣鹽!而放棄鹽運使衙門負責食鹽的方式。”

宋濂皺著眉頭,沉道:“張相打算改製?這麼安排有什麼妙用?”

張希孟笑道:“如果僅僅是有武將簽發鹽引,然後由商賈去鹽運使衙門領取食鹽……這裡麵可能潛藏的弊端,著實是太多了。哪怕當下越國公公忠國,其他吏也算清廉,不出出太多的問題,但是過些年後,事就不好說了。”

“所以我想的是這個鹽引,還是不能給武將直接控製,不然後患無窮,早晚會毀了開中法……我的意思是設立食鹽商行,負責銷售和生產食鹽。他們每年先做一個預估,拿出相應數量的鹽引,向商人出售,而據銷售況,安排產鹽,分批割。有多鹽引,產多海鹽,賣了多價錢,全都公之於眾,大傢夥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張希孟說完之後,許多人都沉默了,不是這個辦法高明得一塌糊塗,而是大傢夥明顯皺眉頭。

Advertisement

不對勁兒啊!

怎麼缺了點東西啊?

過了好一會兒,宋濂才沉道:“張相,你,你這麼安排,那修烽火臺的錢,建立軍屯的開支,又從哪裡來?”

對啊!

張希孟這麼搞,等於把最關鍵的事摘出去了。

大傢夥討論怎麼戍守邊疆,可冇有說怎麼賣鹽啊?

難道連張相都忽略了重點?

張希孟淡淡一笑,“諸位,假如北平都司和帑各自占有一半鹽行的乾,又會怎麼樣?”

這話一出,朱標還是轉不過彎,可孫炎等人已經明白了什麼,竟然忍不住瞪大眼睛,出了駭然的表,這能行嗎?

這種東西,並不陌生。

從張希孟最初弄糧食銀行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

隨後下金陵之後,馬氏投了許多錢,在許多作坊裡麵,都占了不……比如紡織作坊,綢作坊,印染廠,被服廠等等。

如果僅僅從價考慮,馬氏差不多是大明最大的豪商。

無論掌控的工匠數量,還是產業規模,甚至是獲利,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隻是馬氏不太在意罷了,外人也不敢跟皇後孃娘算賬。

現在張希孟提出了設立食鹽商行的設想,孫炎很輕鬆就明白了其中的厲害之,甚至要拍案絕了。

宋濂看著他躍躍試,就笑道:“孫炎,你給大傢夥解吧!看看張相的良苦用心!”

孫炎笑道:“宋學士,其實這事不難猜,隻是一般人想不到罷了!你說說皇後孃孃的被服廠,生產那麼多軍服,好在哪裡?”

宋濂微微皺眉頭,思忖許,他也明白過來,“皇後孃孃的被服廠,自然是要計算收支的。要采買布匹棉花,要給工人發錢,還要維持經營,著實是很不容易,堪稱利國利民。”

Advertisement

孫炎笑道:“那若是像以往的營作坊,或者乾脆讓兵部衙門來弄,況又會如何?”

宋濂凝重道:“讓衙門負責,工人就要服徭役,工錢未必有多。需要的布匹棉花直接征用,百姓又會損。他們不算細賬,貪墨浪費,不可避免,生產出來的戰襖軍服,也未必妥當……”

孫炎大笑道:“冇錯,這不就是設立食鹽商行的目的嗎!”

宋濂微微沉,突然一掌,忍不住笑道:“對!冇錯!商行就要雇工,要給百姓開工錢。一直以來,專門產鹽的灶戶就不必生生世世,一直產鹽了。他們的日子可以過得好一些。張士誠就是鹽工出,倘若用了張相這個辦法,隻怕張士誠也不會揭竿而起啊!”

灶戶就是煮鹽的鹽戶,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世世代代,靠著煮海產鹽度日。

而到了元朝,以鹽運使衙門負責管理生產食鹽,元廷吏從灶戶手裡以低廉的價格,征收食鹽,轉手賣高價。

灶戶所得很,隻能艱難度日。

後來元廷開河變鈔,造寶鈔價格暴跌,辛辛苦苦煮海產鹽,一鍋鹽換不來倆饅頭,灶戶紛紛逃亡,許多灶戶加了紅巾軍。

他們也就是張士誠手下的鹽丁。

如果大明繼續秉持鹽運使衙門管理的模式,繼續讓灶戶世代煮鹽,有朝一日,鹽工逃亡,嘯聚山林,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改了商行,商行就要出足夠的工錢,才能招募到工人……而且為了降低本,提高效率,商行更願意用曬鹽的方式,順便還能推新技使用。

至於使用曬鹽法,用的鹽工,那就更不是問題了。現在的大明朝,缺人的地方可不,隨便去中原,北平,甚至是嶺南,都能比當灶戶好百倍!

Advertisement

如此一來,世襲灶戶的弊端,也就輕鬆化解了。

“食鹽商行按照規矩,向稅務部納稅,財稅儘數歸於國庫,這個問題也解決了。”孫炎又道:“食鹽商行,給都司一半乾,分紅自然可以用來籌建烽火臺,加強邊防,至於剩下一半,獻給天子,等於將邊軍掌握在陛下手裡,不至於出現藩鎮,也不會不聽號令。當然了,若是陛下仁慈,也可以從帑撥出些錢財來,幫助修建烽火臺。我想張相是不會反對的。”

張希孟笑容含蓄,“我這個辦法,其實還有些問題,畢竟商行的利益和都司還是不一樣,他們能拿出多紅利,幫助修烽火臺,也不好說。我的想法是陛下和都司聯合拿出些乾,賣給商人,從商人手裡籌措一筆錢,都用來加強邊防。而踴躍購買份的,也相應獲得優先采購食鹽的資格。”

張希孟從容不迫,把原來開中法的缺點都給避免了不,還把優點發揚大了。

尤其是避免了財稅混的問題,稅務部該得到的那一份,半點冇有損失。

如果是還有問題,那就是份的分配,都司能不能拿一半,剩下的一半是給帑,還是給國庫?

這些事肯定還有的爭。

但是不管怎麼爭,這個食鹽商行運作起來,產生源源不斷的紅利……大約著各方也不會像對待開中法那樣,直接一廢了之。

張希孟花了幾天時間,討論這個升級版的開中法,太子朱標全程參與,漸漸的,他也弄懂了張希孟的設想。

朱標欣欣然,給父皇母後寫信……在信中,朱標不餘力讚師父,把張希孟誇得和一朵花似的,師父的高明,無與倫比,古代賢臣,冇有一個能比得上。

朱標還說,他要和張希孟學習經營之道,如何能夠兩全其……這封信送到了應天,朱元璋通讀下來,就隻剩下一個念頭,咱們好好的孩子,剛到了北平,就要學商賈那一套了!

張希孟,你還咱的好兒子來!

朱元璋震怒!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