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俘虜大越國、真臘國國主,他們已經沒有利用價值,那麼就殺了,還能賣淩統一個人。”
河中地區的錫爾河,楚天在與黃金家族的窩闊臺戰時,陸續收到各路兵馬的戰報。
東路兵馬佔領九州島,大舉進攻四國島、本州島。
南路兵馬,江東軍、州軍一戰滅三國,斬敵40萬,斬殺暹羅國二王,俘虜大越國、真臘國兩國國主。
兩個國主的命運,全部掌握在楚天的手中。
真臘王殺凌,淩統極力向朝廷請求爲父報仇。
楚天干脆順水推舟,同意淩統的請求,並讓淩統親自誅殺真臘王。
至於一直和帝國作對的陳聖宗、陳興道,楚天也下令決,徹底破壞大越國的統治秩序。
“大越國的領土可分爲三個郡,併州的版圖,由州刺史管轄。至於暹羅國、真臘國的領土,設立南沙都護府,設暹羅郡、真臘郡。”
楚天恢復州的真正版圖,並且,立一個新的都護府——南沙都護府,將暹羅國、真臘國變爲一個郡。
益州軍還在征服東籲國。
按照楚天的計劃,東籲國、馬六甲、爪哇國、呂宋國,也將編南沙都護府,由朝廷任命大都護以及各郡的郡守、縣令,徹底統治這些地方,以及每年可以從中獲得大量的稅賦、糧草。
東路、南路取得進展時,河中地區的大戰還在持續,異常焦灼。
楚天的大軍與窩闊臺的大軍,戰長達月餘,雙方各有損傷。
坐擁六大行省的黃金家族,與大越國、暹羅國、真臘國這些臭魚爛蝦不在一個層次。
大越國、暹羅國、真臘國連東瀛幕府都打不過,所以不難理解,江東軍、州軍合力,可以在占城之戰,殲滅臨時拼湊的百萬大軍。
黃金家族勢力,是目前《領主》裡的四大勢力之一,量龐大。
爲黃金家族效力,自認爲是黃金家族後裔的帖木兒,執掌印度半島的兵馬,就已經吸引了大夏王朝的漠南、漠北、西域、吐蕃四支兵馬前去攻打,雙方在花剌子模的王城撒馬爾罕附近對峙,相互討伐。
拖雷率領龐大的大軍,揮上帝之鞭,摧毀了波斯文明,收服不波斯降卒。
窩闊臺麾下有不蒙古騎兵、突厥騎兵。
同樣出生於黃金家族的拔都,執掌貴霜帝國的兵力,前來與窩闊臺匯合。
如果說帖木兒代表察合臺汗國,拔都代表金帳汗國,拖雷代表伊利汗國,窩闊臺代表窩闊臺汗國,那麼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再次重生,而且更加強大。
此時窩闊臺執掌的蒙古帝國,經過十多年擴張,兵強馬壯。
鐵木真執掌蒙古帝國時,已經頒佈“天下招賢令”,招收各個文明的叛將和梟雄,直到窩闊臺時期,纔有充分的時間實現鐵木真的意圖。
擊敗黃金家族的難度,遠在征服東瀛四島、中南半島之上。
楚天與窩闊臺在河中的大戰,曠日持久。
而寒冬將至,雙方還在錫爾河僵持不下。
“如儘快拿下東瀛四島、中南半島,可多出不兵力,應該可以打破河中地區的均衡。”
楚天在等待東路軍、南路軍徹底擊敗各自的目標。
楚天也不得不多線作戰,即使不攻打東瀛四島和中南半島,全力對付黃金家族,東瀛幕府、大越國、東籲國等文明,多半會上跳下竄,反而更加棘手。
在他們上跳下竄之前,還不如直接滅了。
“叮!第七次國戰‘合縱連橫’,將於次月開始,請各個倖存的領主注意查收國戰規則。”
系統的聲音驟然在整個領主世界的大領主們的腦海中響起。
“怎麼這個時候有國戰?”
楚天不由皺眉。
以往聽說國戰,他還有一些興。
但此時河中大戰膠著,黃金家族擁有不梟雄效力,國戰有可能會打部署。
而且這一次國戰的資料片是“合縱連橫”,似乎與其他國戰,很不一樣。
“暫且收兵!”
楚天調回原本用於進攻的兵力。
第七次國戰不期而至,讓所有大領主原定的計劃,或多或到影響。
所有領主都在查看第七次國戰的規則。
這一次的國戰,又和以往的國戰,並不相同。
賽爾柱帝國王城,黑披風的拖雷從傳送陣出來,與同爲黃金家族的窩闊臺匯合!
窩闊臺爲了拉攏拖雷,與拖雷約定,擊敗楚天,將來蒙古帝國的汗位,由拖雷的大兒子蒙哥執掌,所以拖雷幫窩闊臺擊敗楚天,也是在爲自己的兒子打下江山!
這樣一來,雙方倒是可以全力合作。
努爾哈赤、慕容霸、完阿骨打等梟雄,以及一羣各個文明的叛將,出現在賽爾柱帝國!
“拖雷,你可收到了神的提示?”
窩闊臺直呼拖雷的名字,也只有他纔有這樣的資格。
“當然。五年前,我們沒能奪下聖級統帥白起,這一次,如果有機會,便不能錯失。”
“不錯,我們要集結所有可能的力量,擊敗楚子謀。如果父汗當初可以忍十幾年,臥薪嚐膽,擁有我們現在的版圖和勢力,那麼他擊敗楚子謀,易如反掌。”
窩闊臺、拖雷依然對十幾年前,鐵木真敗在漢帝國諸侯的遠征軍手下一事,耿耿於懷。
當時,鐵木真治下的人口太了,便火急火燎去挑戰人口龐大的中原,結果自然是大敗而歸。
後來,鐵木真又參與阿提拉與西方領主們的大戰,最終遭到葉卡捷琳娜截殺,兵敗亡。
窩闊臺、拖雷臥薪嚐膽,終於找到了報復楚天的機會。
而這一次國戰,他們也會傾盡全力,與楚天爭奪聖級統帥的名額。
“第七次國戰,竟然在這個時候……”
西亞,耶路撒冷,羅馬三帝,君士坦丁、凱撒、龐培,已經推進至此城附近,君士坦丁看完第七次國戰的規則,心複雜。
第七次國戰在主世界,而且規則有變,無疑會讓整個主世界的大戰再次升級,而獎勵是讓所有領主覬覦的聖級招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