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我在大康的咸魚生活 第三百五十二章 瑣碎雜事

《我在大康的咸魚生活》 第三百五十二章 瑣碎雜事

 接下來的幾天,夢心兒便進了藏寶庫,開始實地查看背誦寶貝的質特征和故事。

 結果進去之后就有點后悔了,因為東西在不斷的增加,需要背誦的東西越來越多。

 肅王的面子很大,不但是幾位親王、郡王們捐贈了東西,連皇上也捐贈了好幾樣他收藏的古董字畫。

 連皇帝都如此捐贈了,那麼一些大臣也拿出了自己的藏品。

 雖然不一定是很值錢的,但一定是有紀念意義的。

 所以轉而洋洋灑灑便超過了百件。

 但事已至此,小姑娘只能一邊罵著柳銘淇,一邊努力去記憶。

 柳銘淇的事很多,也沒有多陪著

 下個月他是納三位側妃,收禮已經收了很多,卻比不上柳銘璟。

 柳銘璟的正妃已經定下來了。

 江南君亭侯葉祝甫的三兒葉倩,今年十九歲,據說也是一個耍刀弄槍的孩子,所以這麼晚都沒有嫁出去。

 這個葉倩在江南的時候,還和柳銘淇、柳銘璟見過面,據說就是那麼幾次聚會,讓柳銘璟對這個孩子特別興趣。

 然后回來提及,要給他取正妃的時候,柳銘璟想了半天,終于是決定了選擇

 這倒不是說京城沒有好孩子了。

 京城的勛貴子弟和宗室子弟都很多的。

 古代可沒有什麼堂兄妹表兄妹不能結婚的規矩,但通常來說,親王、親王世子是不娶京中子作為正妃的。

 他們一般都會娶江南勛貴的兒。

 這里面的講究有點大。

 因為親王、親王世子都是貴不可言之人,如果讓他們在京里有了錯綜復雜的姻親關系,對于皇權來說是一種阻礙。

 所以太祖從一開始就給自己的幾個親王兒子指點了江南勛貴的兒。

Advertisement

 從此過后,這便形了規矩。

 柳銘淇的老媽裕王妃不就是江南擒海伯的兒嗎?

 就連柳銘淇自己大婚,太后給他選擇的也是江南浙江巡兒。

 雖然蘇有可能日后閣為相,但為之人終究只是在京一二十年而已,培養出來的勢力不算錯綜復雜,哪怕是有蘇小松也一樣。

 再說了,這里面有太后的面子在,誰敢說不是呢?

 連皇帝都沒有什麼意見。

 柳銘淇他是準備大用的,蘇父子也是準備大用的。

 至于說他們雙方串通起來架空皇帝,那卻是本不用擔心的事

 無論是宗室,還是朝臣們,都不會答應這樣的事發生。

 還有至關重要的軍權,可都跟這兩家人無關呢!

 去詢問人家姑娘,姑娘也喜歡柳銘璟的,覺得他在江南和錦州城殺得像一條漢子,是錚錚鐵骨之人,所以很愿意嫁。

 柳銘璟和葉倩的婚事就這麼訂了下來,定在了新年的正月里。

 現下怡王府上的一車又一車的聘禮,已經順著道開往江南。

 而為了能趕上時間,說不定葉家人連聘禮的面兒都見不到,便要提前準備趕赴京城。

 這就是通不便利的典型現了。

 倘若現在鬼門關打通了,哪怕是冬天枯水期,只要不是重的貨,稍微載人前行也是可行的。

 京杭大運河一旦不暢,走陸路的話,就得多花費很多時間。

 柳銘淇給李如玄置辦的那些商品,如若從京中走,恐怕一月份才能抵達。

 現在他直接在登州港周圍置辦和調配,十二月便可以送到百濟,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今年冬天北方的天氣尤其不好。

 聽說暴風雪比前面幾年都要猛烈,東到室韋,中部的乞高原,西部的草原,紛紛遭遇了暴降大雪,非常的痛苦,據說不但牲畜一死一大片,連牧民都死傷無數

Advertisement

 對于這一點,大康上上下下是歡天喜地,連皇帝都多吃了一頓麻辣火鍋來慶祝。

 柳銘淇卻不怎麼看好這些部落損失多大的實力。

 因為他們的軍隊始終是損失不大,而且越是損失大他們就越是兇狠,來年說不定有更大的兵災。

 也就是今年大家打了個兩敗俱傷,缺糧的他們不敢來打大康的堅城,因為那意味著更多時間的圍困,更多寶貴的糧食消耗在城池下面。

 而大康當然也沒有疏忽,邊軍已經迅速的補充了五十萬人,現在全都在邊疆防線的城池、要塞、衛城里面訓練呢。

 他們倒是在相對溫暖的城池里,每天有著足夠的麩糠粥和餅子吃,還有暖和的蜂窩煤幫著取暖,這個冬天并不怎麼難過。

 比起往幾年來,他們的日子實際上是下降的。

 前兩年也就是災民們在吃麩糠餅子和麩糠粥,軍士們大部分還是吃的大米和小麥餅子。

 因為吃麩糠做的東西,真的是打仗沒有力氣啊!

 沒有力氣的軍隊,你拿來有什麼用

 可現在大康到百廢待興,糧食哪里都缺,在這冬天苦熬的時間段,也只能委屈上百萬的邊軍們了。

 等到春天過后,卻是要增加大米和小麥糧食的比例的。

 整整五十萬的邊軍,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便招募完畢,這個規模和速度簡直是絕了。

 這可不是什麼強行招募,而是心甘愿的加大康邊軍,并且名額都是靠搶的。

 大康的人口眾多,哪怕是在邊疆地區,人口也是幾百萬。

 更別說還有許多逃難、逃災而來的草原的牧民、農奴等等。

 他們來到大康,哪怕是沒有份的黑戶,都非常的開心。

 因為下力氣干活兒就能賺到錢,就能養家糊口。

Advertisement

 畢竟邊境的商貿非常發達,他們作為護衛、作為苦力跟著去草原上做生意,一趟下來兩三兩銀子隨隨便便就能得到。

 或者是發揮自己的特長,在大康做一些牛羊馬的養——不的草原人都被招募去了家的養馬場,發揮著自己的老本行特長。

 這些人在這一次西羌和回鶻侵的過程中,發揮了難以想象的戰斗力。

 哪怕他們只是躲進城里的難民,但在危急的時候,全都一個個的頂了上來,在城頭上和他們曾經的族人殺得你死我活,一點都不手

 草原人不怕死,他們只怕窮,怕老父老母妻兒連吃飯都吃不上,就那麼死。

 他們知道大康對于英勇作戰而犧牲將士的獎賞,在得到了守城員和武將的保證之后,真的就那麼拼命了。

 他們的犧牲當然沒有白費,等到大戰打完,朝廷派來的員統計之后,一個個的全都是按照正式的邊軍將士恤來給錢的,并且他們的妻兒也被認為是軍屬,為了邊軍的自己人。

 邊軍除了俸祿、補之外,都有自己的土地,反正邊境地方的人

 他們歷來都很團結,對于戰死的弟兄們的孀們尤其照顧——誰沒有個意外?說不定明天戰死的就是你了,所以照顧他們,也是為了自己以后埋下伏筆。

 誰要是敢為難這些孤兒寡母,邊軍自己就會收拾他們,將領們不但不阻止反而會幫忙,不然你別想得到他們的擁護,上了戰場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看到了這樣的結果,你說那些剩下的草原人愿不愿意加大康軍隊?

 同樣的,大康那些邊境城鎮的窮人們,愿不愿意加

 之前是因為兵士夠了,所以他們才不能加

Advertisement

 現在經過大戰,大康死傷無數,又為了防備明年有可能的襲擊,所以干脆大招特招,一口氣招募五十萬人,因此人們奔走相告,歡喜過的加了邊軍。

 也就是吃起了國家糧。

 別以為五十萬就很多了。

 從西北到北邊到東北到江南,這麼數百座城池、要塞、衛城一分,每個城池才增加多人?

 當然了,這忽然增加的五十萬人,短期來說。對于大康的財政也是巨大的負擔。

 不知道多倉庫被搬空,不知道多糧食被運送到各地邊城,不知道多資軍械加運送過去。

 這些一切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力和財力。

 所以皇帝才這麼拖欠在京員們的俸祿。

 所以才窘迫得春節都快過不好了。

 支撐朝廷員們的,倒不是太后今年加大賞賜,給在京員都會發一年俸祿作為獎賞,而是紅薯。

 你沒看錯。

 就是紅薯。

 皇帝在南宮忌的建議下,大規模收獲紅薯的時候,每皇莊都至讓上百個員去查看,去實地監督。

 等到他們一出來,那些愁眉苦臉的,馬上就神百倍,個個喜笑開。

 為什麼?

 人最怕就是沒有希

 沒有希的人最為可憐,因為他們做什麼都不會用心,更加不會功。

 可是一旦有了希,那麼什麼人間奇跡都有可能發生。

 比如在我們援助高麗,和老打的那麼兩三年戰役。

 烈士和勇士們就是看到了在經歷百年的中華崛起的希,看到了好的未來,不愿意讓壞人去破壞這種日子,才那麼堅忍不拔的一次又一次戰勝強大到無匹的敵人。

 再比如說我們現實生活中。

 你進了煙廠工作,雖然一開始只是學徒,需要熬好幾年才能為正式工,而且是三班倒的夜班,你愿不愿意?

 肯定愿意啊!

 因為你知道一旦熬過了這一關,你為了正式工,那就真的是吃香的喝辣的,一輩子食無憂了!

 相反的。

 同樣是進工廠工作,但你進的是富士康……你覺得你有堅持三年五年的拼勁兒嗎?

 別開玩笑了!

 能堅持一年的都是漢,能干上三年的絕對是英。

 富士康每年招工百萬可不是虛話!

 如今大康的這些員們,在看到了紅薯的產量,知道了紅薯的數量,再稍微計算一下就曉得,如今的苦日子只要能熬兩三年,就會徹底的解放了!

 到了那個時候,大康在很大程度上再也不怕糧荒,老百姓基本上也能吃得上東西,不用怕稍微一點風吹草死,全家死!!

 只要老百姓有吃的,那麼就不會,大康的江山就會穩定,大家伙兒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都看到了明的未來了,你還不能多堅持一會兒嗎?

 傻子才會放棄呢!!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