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都市爽文 桃源農場 第137章新聞要素

《桃源農場》 第137章新聞要素

劉小剛剛進央視新聞頻道工作,還在試用期的二月底的時候被派到湘西報道一場礦難,當然了,隻是攝製組的小兵一個,領導指哪打哪。

結束了在湘西的采訪,攝製組在到了‘鏡湖牧場’的車隊,攝製組領隊張遠敏銳地意識到,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新聞素材。於是,攝製組跟上了車隊,從湘西一路拍攝,一直到了銀杏村。

漫長的兩千多公裡、超過五十公裡的長途跋涉,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極為艱難的過程,更何況對於劉小這樣滴滴的娃娃呢?還好攝製組的前輩們對還算照顧,讓能夠在麪包車的後排擁有獨立空間,趕路的時候可以躺下睡一會。

所幸,車隊在南詔停留了一天,讓劉小獲得了息機會,休整一個晚上後纔有神跟隨車隊繼續前進。

從小在江南小城長大的劉小,何曾見過高原上森林、湖泊、河流、雪山共存的壯觀景象?當車隊離開姚州郊區,進了長江、瀾滄江河穀地帶之後,劉小都覺得自己的眼睛不夠用了!

這時候,想起電視上‘鏡湖景區’奐的宣傳片,約覺得或許隻有這種未經汙染的高原之地,才能誕生那些景吧?劉小對於即將出現在鏡頭前的鏡湖牧場,有了更多的期待!

“小,快下車!”就在劉小還在恍惚的時候,耳邊傳來了攝製組領隊張遠的聲音!

張遠是劉小父親的大學同學,劉小之所以從北平師範大學畢業後能夠進央視,又在試用期就能跟隨攝製組外出拍攝,並且擔任采訪記者,主要還是因為張遠的照拂。

彆看張遠在工作的時候脾氣很急,經常對攝製組的工作人員大聲嗬斥,不過他為人倒是好的。

Advertisement

“走神了!”劉小吐了一下舌頭,抓起邊的話筒就和攝像師跳下了車子。

這時候,第一輛掛車正好在瀾滄江邊上的空地上停下,馬萬裡正在組織村民們卸下種牛,然後往牧場的方向趕去!

劉小在攝像師的指揮下找了一個比較好的角度站好,調試機之後開始錄製!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劉小穿一職業裝,在鏡頭前倒也是有模有樣,說道:“現在我們在滇南省姚州市滇西縣的銀杏村為大家做報道!在我的後,‘鏡湖牧場’的車隊經過三天四夜的長途跋涉,行程3600多公裡,終於抵達目的地。大家看到的正是‘鏡湖牧場’的工作人員進行卸貨,轉移種牛的場麵!”

彆看劉小在鏡頭前如此鄭重其事,其實的形象不見得能夠在電視上播出,有時候他們在外采訪的素材、拍攝的畫麵有百分之一能夠出現在電視新聞節目

上就算不錯了!

畢竟,央視新聞頻道外派的攝製小組數以百計,每天都有海量的新聞傳回臺裡,若是冇有轟的新聞和典型的題材,本就不可能播出。

這一次,攝製組跟拍車隊行進了兩千多公裡,隻有前天下午的整點新聞播放了一條簡訊,劉小臉都做不到。

不過,每一個新聞記者都需要經曆這種龍套式的生活,多在熒屏錢鮮亮麗的新聞主播,不是從跑新聞的小記者熬過來的呢?

雖然不知道自己報道的這些新聞有冇有機會播出,劉小還是很敬業地在卸貨現場工作,從正在指揮的馬萬裡到乾活、看熱鬨的村民、遊客,劉小都一一進行了采訪。

隨著采訪的進行,劉小對於‘鏡湖牧場’的況也就更加瞭解了,對於蕭家所擁有的好人緣也有了更多的好奇心。

Advertisement

這是一個極的家族,這是劉小的第一印象!

就在央視、滇南衛視以及諸多平麵、網絡在瀾滄江東岸進行采訪、拍攝的時候,種牛的卸貨、轉移行也在轟轟烈烈地進行著。

這一次,整個銀杏村幾乎是全,除了年事已高的老人和蹣跚學步的娃娃,整個村子不分男都出來幫忙了。

掛車在鏡湖酒店前麵的場卸貨之後,村民們三五人為一組,把一批300頭種牛往鏡湖牧場的方向趕去。掛車卸貨之後,立刻掉頭離開,把卸貨的位置讓給後續到來的掛車。

由於鏡湖牧場的不員工都曾經在蝴蝶牧場乾過,對於這種工作早已經路,因此在他們的指揮下,種牛的轉移進行的相當順利。從目前來看,基本上每10分鐘就可以把300頭種牛中掛車上趕下來,一個小時差不多可以搞定2000頭。

由於種牛大多都是母牛,格比較溫順,因此村民們在驅趕的時候,並冇有太過費勁,這些種牛乖乖地過了鋼索橋,進銀杏村的範圍。

一時間,原本寧靜的銀杏村變得熱鬨了許多。

“老婆子,這一次小風還真的鬨出大靜來了!”老太爺站在卸貨現場邊上的山包上,轉頭對老太太說道。

對於蕭風投資‘鏡湖牧場’,老太爺一直都冇有太多的表示,畢竟家裡的事務已經全部給蕭風理了。不過,自從鏡湖牧場開工以來,也就開墾了5000英畝的草場,連一頭牛都冇有買回來,這讓老太爺有些奇怪。

他也冇有想到,蕭風一下子買12000頭種牛,這種大手筆讓老太爺也是覺得有些驚人。

“孩子大了,有主見是好事!”老太太笑得眼睛瞇一條,看著滿地跑的牛群,心裡彆提多開心了。

Advertisement

除了在幫忙的村民之外,像老太爺這樣年紀的老人也是三三兩兩地站在附近,相互流自己的看法。

自從蕭風把‘蕭家農場’第一年的承包費給村委會,並且做出了向60歲以上老人支付養老費之後,銀杏村的老人們生活就過得越來越好了。

隨著遊客不斷湧,村民們的收在增加,老人們再也不需要幫家裡乾活,每天在老年活中心打打牌,在村裡溜溜彎,聊聊天,日子滋潤的。

今天,鏡湖牧場的種牛運回了銀杏村,老人們自然要出來看看熱鬨了!

“張老師,你看那邊!我們過去采訪一下?”結束了一個片段的拍攝之後,劉小指了指那群老人說道。

雖說劉小和張遠私人關係好,不過在這種工作場合,劉小合適拎得清,不會公私混淆。

剛纔在拍攝的時候,劉小就注意到了這群穿著相當整潔乾淨的老人,意識到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素材。

在劉小的印象中,滇西北地區應該算是一個貧困山區,但是這裡不僅僅出現了一家財大氣的牧場,而且這裡的村民穿著得、麵紅潤,這多顛覆了劉小的一些觀念。

“這倒也是不錯的想法!”張遠托著下想了一下,點頭同意了。

在接下來的采訪中,銀杏村的老人們自然把村子裡最近半年多所發生的事一樁樁、一件件地在鏡頭麵前說了出來。

鏡湖景區的建設、遊客的湧、蕭家農場的規模、鏡湖牧場的發展、養老金的發放等等,給劉小和張遠上了一課。這短短的半年時間,簡直就是農村翻致富的一個影,頗有些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因素。

作為新聞人,張遠的政治嗅覺自然是相當敏銳,知道這種西部農村擺貧困,走上致富道路的題材最是到電視臺以及更高層領導的青睞。

Advertisement

張遠和劉小相對一看,發現了對方眼中的,意識到這一次撞大運了!

僅僅從目前的況來看,銀杏村發展旅遊業、高新農業和無汙染牧場,完全符合國家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這又將會是一個主旋律新聞題材的一個重要元素。

當即之下,張遠決定把攝製組放在銀杏村三天時間,深采訪,瞭解銀杏村的發展狀況,做出一個專題!以銀杏村的況,做出一個符合當今輿論要求的主旋律報道,應該不問題。

不得不說,張遠是一個很有敏銳人,他的決定讓他到了臺裡領導的欣賞,而劉小也由此穎而出,為了央視新聞頻道的正式記者,並且還擁有了不錯的上鏡率。

不提張遠、劉小這些記者的拍攝、采訪,隨著‘鏡湖牧場’工作人

員和村民的練度增加,卸貨、驅趕牛群的速度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種牛被趕到了牧場。

對於已經在狹窄、顛簸的掛車上呆了將近90個小時的種牛來說,當它們來到鏡湖牧場一無際的草場時,心的自不待言!

牛群們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在草地上奔跑,似乎隻有這樣才能把這幾天時間裡積攢的疲憊一掃而空!

奔跑之後,牛群們終於可以安靜地低下頭,吃一口的牧草,喝上一口清甜可口的山泉水。

這時候,這些種牛才發現,和鏡湖牧場的牧草和山泉水相比,自己以前吃過的草料和清水簡直就是一坨牛糞!

幾乎冇有任何猶豫,這些牛立刻喜歡上了在這片藍天白雲下的牧場,對它們來說,有好草、好水,就是‘牛生’最大的

(本章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