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耽美BL 穿到明朝考科舉 第296章

《穿到明朝考科舉》 第296章

兩位國舅趕在這時候要去北方, 倒還真不是為了蹭薊鎮的戰功, 而是因為下西洋的船隊近日就要開拔了。

如今朝廷工匠筑銅炮已筑出了經驗,不再需要傳教士們盯著;兵部湊齊了出洋的海船和船炮;禮部、都察院、錦衛各也都選出了能流利聽說外語的人材……

閣臣與六部堂廷議已定, 要乘著近日天氣和暖, 風向、海流合適, 這些人與廣東、福建二布政司心挑選的可靠海商一道下西洋。

頂多一兩個月船隊就要走,他們兄弟是要命也學不會外語了, 只能退而求其次, 去塞外打仗。

可是不知為什麼,去邊疆分明比出洋還安全, 家里人就是不答應。他們已經跟爹媽面前又跪又求又絕食了, 親爹居然一點兒不心疼!跟當初那個替他們求教材、尋水手, 支持他們學外語的爹儼然不是一個爹了!

崔老師聽完始末,就明白怎麼回事了。

張國丈當初定也不是真想讓他們下西洋,不過是太了解兒子們的學渣本質,知道他們學兩天外語, 他們自己就會知難而退了。可去北方打仗又不要懂外語, 這倆孩子還學過點兒武藝、兵法, 沒有能難住他們的地方,爹媽沒辦法,只能拼著被兒子埋怨也要管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

但也不能總把倆國舅圈在家里,萬一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干正事的希,破罐兒破摔,又走回紈绔外戚的老路呢?

崔老師為了大明江山碎了心, 思來想去,決定先看看這兩個弟子的武藝如何。

也不用拿刀拿槍,他就徒手試了試兩個弟子的力氣和拳。結果證明,張家人的武學天份都點在了養生上,打起來套路好看,但力道不足,老師一拿一推,底下再加個掃膛,輕輕松松地就都收拾了。

Advertisement

張鶴齡悲涼地看著弟弟,張延齡更加年輕氣盛,不死心地說:“我們兄弟這兩天是絕食的沒力氣,不算,老師容我們吃頓飽飯再打一回。”

崔先生毫不留地揭穿他們:“你們真絕食了幾天,還能有這麼紅潤的面、這麼利落的作?這絕食法兒就只好哄哄慈母,連張兄都沒哄過去,就別在我面前提了。”

兩兄弟臊不已,后悔沒真絕幾天食再來了。

不過崔老師試他們的武藝,也不是為了打擊人,而是認真考慮讓他們以什麼份去邊關。肯定不能讓他們提槍沖陣,不能讓他們上城頭冒險,更不能他們在軍中指手畫腳添……

就只有那一條路可走了。

崔燮把兩個弟子扶起來,書也團扔到地下,嚴肅地說:“憑你們倆這點兒武藝,肯定是帶不了兵、打不了仗了。但若只是去邊關增些見識,我倒有一個法子——你們若肯答應,我就替你們上表。”

張家兄弟剛他打擊得稀碎的心立馬兒又粘回來了,瞪著兩雙大眼問道:“先生有什麼法子?我們都答應!哪怕只去當個小兵也行!”

最好是炮兵,他們還畫了好多三角,自己著算那炮怎麼打能打得準呢。

崔燮不管他們做的什麼夢,只說:“我能勸你家里送你們去邊關,不過依你們現在的手,去到那里也打不了仗,索還是先以觀戰為主,見見世面,記些經驗回來。前兩天古北口大捷的消息你們聽了吧?王項禎王將軍就在那邊兒,你們可愿意去他那里做個……”

戰地記者?問團?文藝兵?哪個說法更準確些?

兩位國舅眼冒火,激地說:“我們愿意!弟子們這就回去跟父親說,我們是奉先生之命出關的,父親肯定不會攔我們!”

Advertisement

崔燮抬手拍了拍他們,把倆人又拍回了椅子里,命人拿上文房四寶來,當場給張國丈寫了封信,建議他放兒子們到邊關問。

邊關大勝,朝廷正好也要送羊酒去勞軍,兩位國舅跟著軍隊跑一趟,看看邊關的真實況,就當滿足他們的英雄夢。這樣走有大隊人馬護著,也不會有什麼危險,不然這倆熊孩子哪天跑去了邊關,家長們找都沒地方找去。

他們外甥正德皇帝以后就常干這事,這倆舅舅也不能不防!

況且兩位國舅是《年錦衛》的主角,也是當朝名人——別人不敢說,王大公子可是最看連環畫兒的。張家兄弟穿著書里的裳去問,就跟大明星下基層一樣,對他這位戰斗英雄肯定有鼓勵效果。

崔燮給張國丈寫了信,備述利害,拿火漆來封了口,給家人送去張府。

兩位國舅看著人出去,都長舒了口氣,喜孜孜地說:“還是先生疼我們,我們從邊關回來,定然帶幾個韃賊人頭來回報先生!”

崔老師含笑搖頭:“人頭就不必了,你們這板兒一時還上不得陣,我另有事要你們幫忙。這回古北口大捷,為師想攢一部書傳揚將士們的英雄事績,可我在京里,不知道邊關真正的戰況,需要你們從英雄們口中問得,你們做得來做不來這件事?”

這不就是……又要寫游記?

兩位國舅也是寫著各種觀察報告、日記、周記長起來的,登時過現象看出了本質,臉上頓時出抗拒神

崔老師皺了皺眉,給他們講文章辨:“怎麼游記呢?這是紀實文學,紀錄世間大事、民生百態的文章!你們兩人從邊關記回來真實戰況,才子編寫書,書封上不也得印上你們倆的名字?這是你們的文章還不出,將來寫得好了,也取個號,人稱一聲先生、老師,豈不更有彩?”

Advertisement

嗯……好像也是這麼個道理?

張大國舅仔細想了想,又覺著不對,打起神問道:“這麼說,我們出關等于就是跟著朝廷勞軍的隊伍轉一圈,再寫幾篇邊關戰報回來?這不是派個師爺都能干麼?”

崔燮將眉一挑,正教訓道:“你們去邊關難道是為了玩兒去?你們是為圣上、為朝廷去的!到了邊關不許胡鬧,謹記著自己的份,要英雄們知道圣上恩澤,知道朝廷百姓們都記著他們的功勞!”

他給弟子們上了一堂國主義教育課,留他們吃了晚飯,又承諾要寫奏表支持他們出關問,把兩人平平順順地送走了。

張家兄弟來時是抱著書來的,回去時拿上了比書更慘烈的采訪計劃,一步一拖地回了國公府。

崔先生同意替他們上表,父親回去之后也答應了讓他們隨軍,可是他們倆怎麼就找不回之前那種亟盼著出關的心了呢?

二張悵惘了幾天。

但在他們收拾行李準備出門時,崔老師給二人送來了和《年錦衛》里一模一樣的裳、馬和劍鞘,還有一匣印著他們兄弟形象的采訪記錄本。他們頓時又高興起來,親自把新裳裝進藤筐,寶劍換上新鞘佩在腰間,揣著采訪本踏上了征程。

兩位國舅親自到邊關勞軍了。

安順伯接到朝中消息,心跳登時加快,恨不能把這消息打回去。他可知道這兩位國舅有多皇后寵,萬一有間諜聽說他們來到邊關,趁機襲城,綁了他們,他偌大的年紀可承不起!

幸好他營里的王千戶與那兩位國舅有舊,安順伯與幾位將軍、鎮守太監商議后,便把他調回城時,先看顧國舅。

王大公子二話不說,擔起了護衛國舅的重任。這仨人舊有些師徒之誼,好也一致,場面事辦完之后,就都換了連環畫里的服,帶著親隨,雄糾糾氣昂昂地到營里采訪。

Advertisement

邊軍們不知道國舅是誰,卻都聽說過兩位聰明俊秀、擅長斷案、鐵面無私的年錦衛大張指揮和小張指揮。他們倆在連環畫里還是世外高人的弟子,不將士真把他們當小神仙供著,無論他們問什麼,都老老實實地回答,絕無半點兒瞞的。

就是在殺敵數量上略有些夸張。

他們邊的同袍就不客氣地捅出實數,笑話對方自夸,還把同伴們平常訓練時失手被罰的蠢事都翻了出來。眾人圍在國舅們旁邊講邊笑,引得國舅和來勞軍的員、太監們也不笑起來,氣氛一派熱烈。

雖然國舅們沒上臺演一段斷案的小品,問的效果也是相當好。

張鶴齡與張延齡各取了一本印著自己畫像的彩箋本,拿鉛筆飛快記錄著,不時追問幾句,把采訪導更深。那些營兵們看著他們的本子和字跡,羨慕地說:“兩位指揮這本子真好看,原該是寫圣人文章的本子,竟寫我們這些當兵的事,可惜了。”

王項禎頗為自豪地說:“兩位指揮的老師可是狀元,人家寫什麼都是好文章,你們不懂的就別說!”

兩位指揮的師父不是世外高人嗎,怎麼又是狀元?難道這年頭的狀元不是會打仗就得會斷案,文弱書生都不夠格了?

士兵們議論紛紛,暗自把崔狀元想了個老神仙。京里來的蕭史卻知道兩位國舅早年拜了崔學士為師,實則文學平平,也沒從老師那兒學過些什麼。

但他為何一定要當外戚的老師呢?

張家當了外戚之后,崔學士其實也該學王守溪公,和他們斷的,可他卻仍然擔著二張老師的名號,與張國丈也常有來往。

朝中眾正議論起來,都覺著他別都好,唯獨結外戚這點有傷他的清名。原來還有說他不該與錦衛同知過厚的,如今大伙兒多有著看錦衛書的,也就不怎麼好意思說他了。

史出神地想了一會兒,正離開,卻聽到后傳來小國舅低迷的聲音:“我們本來也想出關殺敵,報效圣上,無奈出來前老師考校了一回武藝,倆人加起來也打不過他。老師嫌我們武藝不,就不許我們上陣殺敵了。”

史腳下一歪,險些撞到墻上,扶著墻緩了會兒才低著頭離開。

難不他們一直以來都想錯了,崔學士教國舅們的本來就不是文章經義,而是武藝?

若早個一兩年有人跟他說這種話,他得提著《科舉筆記》把那人打回去,可自從王狀元掄著刀上了戰場,跟著楊副憲把套賊打退三十里……他不寫信回京,跟都察院的同僚們分了這個消息。

山海關離京城極近,他的信雖然是自家人捎回去的,沒有急遞鋪的效率,但半個月后也就傳遍了同僚、同年、詩友的圈子。

翰林院老父毆子、同僚救場的驚險故事沒人好意思傳出去,因此都察院的人還不知道狀元們的武力,說起此事,都懷疑這是國舅講的笑話。

不是笑話,就是國舅們不能上陣,隨便找的借口,不然崔學士一個文人,怎麼能打得兩個素習騎、武藝的國舅呢?

他們以己推人,不必說打國舅,就是同僚們一樣的文人也打不倆啊。

蕭柯的同年,兵科給事中楊升淡淡笑著,頗有經驗的說:“必是假的!崔學士是國朝最年的狀元,人生得又風流,印著他名字的書又賣得到都是,百姓們耳能詳,可不就往他上編故事?

“我不久前還聽說老家出了個騙子,冒名是崔學士和崔人的兒,拿著些畫得不像樣的劣圖到騙錢。因合伙兒的看過《戚致遠公文集》,編得真,大令都險些給們騙了。虧得本地知府就是從前當過遷安縣令的戚致遠公,聽說此事,當場就識破了人捉上堂一審,果然是假的!”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