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耽美BL 穿到明朝考科舉 第162章

《穿到明朝考科舉》 第162章

黎明時分, 幾位史提調、監臨巡視了一遍考場, 將每個考號外分派一名府軍衛軍士監守,勒令考生不得再隨意起坐走, 首場鄉試才算正式開考。

早前到順天府禮房的卷子發下來, 里面各夾了一張印好的試題紙, 紙上整整齊齊印著二十三道題:三道四書題,二十道五經題, 考生們按著自己本經從這些題里挑出要做的四道。

若有五經學全了的才士, 或者也可將二十道五經題都做了——只要有本事都答了,不論答的好壞, 也能搏個“學問該博”之名, 板上釘釘要取中的。

崔燮當然沒那個神和學力。以他老師、前輩們傳下來的經驗, 場中七篇作文,所重惟在首篇,到后面考力不足,也不會細看, 直接上寫過的文, 乃至從前看過的場屋文字也無妨。考便是認出來了也不會怪你剿襲, 反而不能不取,因為那是經別的考考核過的,水準足以取中。

若是別的考做主考,他倒也可以抄上一抄,但李老師做了主考,他為弟子, 與李老師名譽相牽,更不能有一。這場鄉試足有兩千三百余人參加,解額卻只有一百三十五人,考試一結束立刻會有落第秀才到順天府擊鼓告李東循私錄取——

他若抄了別人的習文,落第的考生知道了,都得攻擊考取士不公,取了他這無才之輩;若是用自己的舊文,有心人更可能會以此陷害李東提前題給他……

程敏政再過十來年就會倒在這上頭,他怎麼敢冒這個險!

崔燮深吸一口氣,把七道試題從頭到尾看了一遍,找出題目出,便掩住卷紙,靜心默寫出第一道四書題:“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Advertisement

這一題出自《大學》,原文在釋“誠其意”一章。閑居,獨也。厭然,消沮閉藏之貌。朱子曰:誠其意者,自修之始也。君子之自修,便是誠其中而形其外,以其不自欺而慎其獨也。

君子如此,小人卻做不到“慎獨”一點,在獨居時便會放縱本心而肆意為惡。小人并非不懂得善惡之辯,不知要行善去惡,只是為善難而縱惡易,唯有在見到君子之后會自慚其行,掩其惡事,詐為善行,將自己偽裝善人。

然而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這些掩飾如何能蒙蔽得過君子呢?

譬如當今的萬貴妃,自太子年長、地位穩固之后也裝出個溫婉嫻淑的賢妃款兒,放開讓天子生了那麼多兒子;譬如當初的汪太監,打著整治貪污、為國征戰的名號大肆殺戮凌清流,在邊關殺良冒功;譬如萬閣老,度著汪直失寵時上了一封請關西廠的奏疏,儼然也是個忠直謀國的老臣;再譬如某些史言,為了沽名賣直,上表勸阻天子降恩于某錦衛千戶,不許他調升試鎮使……

像他這樣聰明善見的君子,一眼就看穿了那些小人的本質!

考卷上當然不能直指時事,但崔燮一筆就先把君子、小人劃分開,站在真正君子的高度上,居高臨下痛批那些佯作君子,暗中卻行盡惡之事的小人:“以自欺者欺君子,小人之意偽矣!”

破題依著自己的心意破,承題卻還得照應,或者說照抄一下原題,稍稍改,寫作了“夫小人,非昧善不善,乃閑居則肆其為,見君子則用其揜著,自欺不已甚哉!”

承題中“揜著”二字,便是將原題中“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寫一下。

小人見君子將掩其惡而著其善,這豈不是自欺?這句“自欺”又照應了破題中的“以自欺者欺君子,”破、承兩句自相應照,又與題目相承,渾然無跡,他自己寫著就覺得痛快淋漓,中還有無數文句奔涌著要從筆下傾倒出來,確實是個好開局。

Advertisement

這一天十幾個小時要寫七篇文章,中間還要吃三頓飯,越到晚上力還隨著力一起趨向枯竭,平均分配下來,每篇文章至多只有一個小時構思。若是第一題就卡住,不會消耗時間,更會消耗他的信心,后頭的題目只能一篇比一篇更艱難。

如今他第一題耗的時間,打完草稿可能還不到半個小時工夫,就有更多的力和力應付后面的題目。

下一題出自《論語》,乃是《論語·述而》篇中的:“子釣而不綱,弋不宿。”

孔子年貧賤,曾為釣魚獵之事,但其釣魚時不張網捕撈俱盡,獵時不正在休息的宿鳥,由此可見仁人本心。又有見人,又小及大,可見圣人仁天下之志。

但這一句單獨段,答題時必須可著原文句子來做,沒有破原題破到注釋的道理。破題中又不能出現題中之的原名,一律都得以“”代之,所以對孔子之仁只能點到“”一步,由推及夫子之仁。

他便樸實明白地提取原文中心思想,破了一句“即釣弋以觀圣人,見之仁焉。”釣弋為常事,綱魚、宿則獵取過份,而夫子不用這等手法,豈不正顯見夫子之仁?

,再要推到仁人,懷天下。

獵是為了人民生存,若僅為而不獵取獲,百姓則無由生存,那麼珍則是本末倒置。是以圣人不取此舉,而是漁獵以法,該吃吃、該用用,先飽百姓之腹,盡祭禮章程,只是不要因口腹之竭而漁,給繁衍生息的余地。

孔子在保和人權之間的抉擇就是這麼有道理。

“夫子曰:于斯世慈祥之福,其小者矜全乎命,其大者即召夫天和。”這種選擇簡單樸素,還蘊含了點兒生態平衡的道理。的繁衍生息,也反過來能令人民獵取不盡,食沛、國家安穩,達到人類與的和諧共存。

Advertisement

而這種和諧,正顯示了夫子“”的仁德!

第二道題目作完,太也還斜斜地掛在東北,天比發卷時亮多了,也還不刺眼,風從門外吹來,拂得卷紙微微,正是做題的好時候。

崔燮把第二份草稿到桌邊,閉上眼做了套眼保健,順便在腦海里讀完了第三道題。

鄉試卷子上第一道題是人與人,第二道題是人與自然,第三道題并沒一路世界,而是高到了朝堂上——是《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二章的“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

這句話他印象格外深刻。府試時,永平府王府尊在收卷后出對聯考他,其中有一聯他答的便是:“萬年天子,必尊爵一、齒一、德一,達尊歸一,宣丹詔,曉億萬生民。”

當初正是這一句了王府尊的心,閱卷時才偏向他幾分,點他作了府試案首,不然整個永平府千數考生里,又豈能沒有比他答得更好的人?

這道題目是他的幸運題啊。崔燮笑了笑,將題目抄到卷紙上。

達者,通也。通天下之所尊,有此三者。也就是能令天下人都無可置疑地尊重的,唯有“爵、齒、德”三

朝廷重爵位,以別上下;鄉黨重年齒,以彰孝義;輔世長民重德行,以淳德化。此三者非自以為尊,而天下尊之,又因天下尊之,以別上下,明倫常,厚風俗,而能使朝廷安定,百姓賢孝,道德淳厚。

這三道四書題是五房考生必考的,競爭也格外激烈,五經題則只要和自己同房的考生相較,難度總比四書這三道小些了。

崔燮將三套卷子翻出來,從頭到尾檢查了了一遍,看“圣人”前面空沒空格,有沒有犯到當今和他父祖的諱,有無錯別字……都查清楚了,便對著朗朗日謄抄到卷紙上。

Advertisement

十二頁卷紙已寫了三頁多,空的半頁和后面八頁則是留給字數更長的五經題的。

崔燮晾干卷紙,小心地收到卷袋里,看看天還早,便低頭做起了五經題。守在考號外的府軍衛士盯著他,惟恐錯眼放過了作弊之舉,見他抬頭又疑他要去出恭,忙分出一只眼看巡場來了沒有。

不過崔燮早做好準備,這一天也沒離過考號,解溲也是在預備好的恭桶里。雖說氣味不佳,但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總好過考著半截兒巡場來鈐印,兩個守軍夾裹著去茅房,還要著外簾和軍士看賊一樣的目

午飯、晚飯都是貢院供的,口味還不及小學食堂訂的營養餐,質量更次,幸好已到了秋爽天氣,吃著還沒什麼異味。

多虧了前些日子高強度的模擬題,他的做題速度倒練得飛快。到得晚飯時,他也正好做完了最后一道詩經題,索省了一餐,忍著檢查完錯,將題目抄至考卷上。

此時還黃亮亮的,從號房門外照進來的正落在卷紙上,離扶出起碼還得有一個小時工夫。他便閉著眼坐在椅子上,打開腦PDF從頭至尾檢查了一遍——這樣查不耗目力,在腦海里看得又清楚又全面,比用眼睛看著查還快。

將七篇制藝從頭到尾查完,也還不到掌燭的時候,崔燮卻不想再等下去了,起對號軍說:“我要卷。”

那號軍極有風骨,絕不因他長得好看就以為他不會作弊,全程不錯眼珠地盯著他收拾好卷紙和草稿,又陪他到場收卷,登記卷。收卷簽章用印,轉手便將試卷彌封,拿去給謄錄謄錄朱卷,送到詩經房請同考批閱。

考卷從下午就陸陸續續地送到考房中,崔燮并不在得最早的一批,同期卷的也有兩三人,夾在一堆朱卷里并不顯眼。兩位同考雖然知道崔燮也在這場鄉試,盯的卻是提前教的那幾位考生,一邊判一邊議論著考生的答卷。

崔燮單憑那本《王窈娘琵琶記》底本就在翰院出盡了風頭,翰林院上下差不多都知道他的名字。兩位同考梁儲、張璞又是主筆楊廷和的同年,與他關系親近,都曾看過那院本,也判過他給太子伴考的試卷,略知崔燮寫文的風格,判卷時就在猜哪份他的卷子。

這篇“氣清筆健、理足神完”,像他的風格;那篇“骨力堅凝、裁峻整”,看著也眼;最早卷的那篇雖然略有幾句不夠煉,卻也“格律嚴謹、理法”,是西涯公弟子應有的文章……

兩人討論了一下午也沒結果,索先飽餐了特供考肴饌,吃罷飯再拿新遞進來的朱卷消食。

作者有話要說: 這篇抄自清代朱卷匯編,蔡振武卷

清代朱卷匯編太棒了,還有評語!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