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都爲鄴都,主管東、河、河間、濟北、濟南、東郡、大梁這七個郡。”
“西都爲絳城,主管太原、代、上郡、三川、上黨、河東、左馮翊這八個郡。”
其實在趙無恤看來,新絳並不是作爲西都最好的選擇,雖然河東地區經過唐虞夏商周晉兩千年發展,其人口數量、文明程度的經濟水平是天下首屈一指,但建都還要看是否險固,論形勝,新絳遠不如晉。
晉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然而除了險要以外,碩大的地盤人口稀,董安於和尹鐸辛辛苦苦經營了幾十年,趙無恤又數次移民過去,卻依然不怎麼起。加上地北國通不便,實在不是個作爲西都的好地方。他這下也有些理解了,歷史上趙國爲什麼放著晉不呆,非得跑到中牟、邯鄲建都,實在是因爲春秋時的太原位置太偏,人口太。
何況在趙無恤看來,兩京制中,陪都是可以隨形勢而遷的,他心目中最適合做西都的地方,在渭水之畔,秦國境,後世稱之爲咸、長安……
除了十五個郡外,趙國還多了四個封君政區:瑯琊、徐、東海、商,以及兩個作爲軍事據點的飛地:邳縣、即墨縣,這就是趙國的全部疆域了,玄鳥旗幾乎佔據了三分之二的中原。
確立了趙國“雙頭鷹戰略”的兩京制後,趙無恤又與張孟談對魯國的疆界進行了劃分。
“濟水、大野澤以西的西魯,劃歸趙國東郡管轄(原衛國)。”
接下來,鄒魯地區被分爲四個郡:泰山郡、魯郡、鄒郡、臨沂郡,郡守分別是宰予、闞止、項橐、子服何,這四人都是魯人,由闞止在曲阜兼任魯國相邦。
趙無恤讓闞止來與張孟談接洽了政務,並勉勵他二人道:“孟談當與子我(闞止)傾力合作,爭取三年之,完趙國和魯國的一化,遷魯侯於闞邑,將魯國化爲趙的郡縣!”
二人應諾,過了一會見天將暮,便一齊告退了。
然而過了沒多久,闞止卻去而復返,請求拜見趙無恤,神嚴肅地說道:“君上,臣有一事,不知當不當說。”
闞止是趙無恤羣臣裡最接近“法家”的一人,他雖然是魯國人,卻雷厲風行,施政猛烈,治馮翊時,對於秦國舊俗大力打擊,將趙國的制度和車軌、文字強行推行,效果顯著。
今日撇開張孟談獨自拜見趙無恤,卻是因爲他對趙無恤分封諸子頗有微詞。
……
“君上,當年周公佔有天下,把土地像剖瓜一樣分割開來,所封子弟同姓甚衆,其本意是讓他們屏蔽周室,就像輻條集中於車轂,車圍繞著軸心運轉,豈不是與君上今日封建子弟的初衷如出一轍?”
趙無恤頷首,讓他說下去。
“然而周公卻沒料想到,隨著緣疏遠,諸侯開始不聽天子號令。周夷王的時候,天子的威衰竭,竟要親自下堂去迎接諸侯。周宣王時,雖然倚仗著南征北伐,復興宗周的威風,終究還是無力決定魯君的繼承人。後來周平王把國都向東遷移到邑,已經把自己排列在諸侯同等地位上去了。從那以後,就出現了鄭莊公用箭傷天子肩膀,楚人問周天子傳國九鼎的輕重,晉國討伐天子大臣凡伯的事,天下大,禮崩樂壞,再沒有把天子看作天子的。”
”周王失權久矣,如今只不過還保存著一個空名罷了!其中原因,正是諸侯勢力太強大,以至於尾大不掉!諸侯之間爲了爭奪霸業,兼併土地,也日益疏遠,兄弟之國相互攻擊如同仇讎,周天子弗能止。周衰敗的原因,大概就在這裡了。“
闞止頓了頓,小心地觀察趙無恤的表,見他沒有生氣,這才壯膽說出了自己的結論:”今中原賴君上神靈一統,昔日的邦國封邑,大多爲趙的郡縣,臣斗膽認爲,諸子功臣以賦稅重賞賜之,已經足矣,若是將封建作爲常法,往後恐怕會重蹈周室的覆轍啊……“
言罷,他有些戰戰兢兢地等待趙無恤的發落,因爲這件事,從趙無恤有封建諸子的意圖開始,闞止就一直憋在心裡了,說出來吧,有離間趙氏骨的嫌疑,不說吧,卻又不吐不快。
趙無恤卻突然笑了起來,拍著他道:“子我啊子我,不曾想你還有這般見識,不愧是寡人看中的宰輔之才。”
闞止寵若驚,卻聽趙無恤道:“你說的不錯,郡縣比封建優越,這是毋庸置疑的!”
肯定闞止的意見又,趙無恤卻又話音一轉,嚴肅地說道:“但是,不能一言貫之,而必須據形勢來加以權衡。“
封建制,並不是自古就有,而是隨著唐堯、虞舜、夏禹、商湯直到周,慢慢發展起來的,在周之前,殷商能控制的地方也僅僅是王畿,四方則是一些異姓方國,如周、東夷,時而歸附,時而叛離。到了周公東征後,封建子弟反倒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使周朝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疆域。並讓廣闊的地域上形了夏君夷民的普遍形,最終夷夏完融合,形了諸夏共同,也就是漢族的雛形,封建制在其中是居功至偉的。
誠如闞止所言,周朝也封建,衰也封建,延續了周制度的晉、魯等國同樣產生卿大夫、陪臣尾大不掉,君臣易位的況,封建制要背很大的鍋。
所以在新興的卿族如趙氏部,用新興的士人來作爲吏,只俸祿而不給予世襲的封地,就了時代主流。
然而,封建在這個時代,也有他存在的必要。
判斷一種制度的本就在於它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封建,不是趙無恤不想把它廢除掉,而是事發展的趨勢暫不允許。
首先是功臣子弟之心不可寒,這畢竟是春秋,除卻張孟談、闞止這種擁有較高思想覺悟的人外,大多數趙臣依然把立功授爵,得到封地作爲自己人生的鬥目標。其次,邊鄙之地距離趙國太遙遠,民心也尚未歸附,由中央移民開發的話代價太大,讓封君去經營,能減很多麻煩。
是故闞止的建議有一些道理,但依然只看到了一個片面,趙無恤不能因爲一百年後可能發生的事,就把封建子弟的眼前好全盤否定了。
闞止心服口服,恭敬地退下後,趙無恤獨自一人著日暮時分的紅霞,也陷了沉思。
……
趙無恤比其他人幸運,不但可以對過去的歷史加以總結,也可以看清楚後世留下的教訓。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爲之郡邑,廢侯衛而爲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然而很有人能記得,在秦始皇之前的六代人裡,秦國也行封建:商鞅封於商於,魏冉封於陶,新徵服的蜀國也封了幾代蜀侯。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而立宗子,封功臣。漢景帝時七國之,常常被人詬病,然而誰又能記得,當呂氏權大,劉氏天下幾乎要改姓呂時,是一批劉姓王爺起兵,與功勳大臣們裡應外合,這才保住了社稷,而分封到南方的諸侯國也對當地生產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郡縣比分封優越是毋庸置疑的,但封建本不是原罪,要看如何運用。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五代六世,百餘年時間。”
“從漢高帝到漢武帝,也差不多是四代人時間,近百年。”
以秦漢之盛,尚且要百年來將封建慢慢過渡到大一統,何況春秋之末的趙國?步子邁的太大,是會扯到蛋的。
沒有什麼制度是完的,也沒有什麼制度是從始至終不需要改革的。
所以他纔將封建諸侯,變爲了戰國時期更爲普遍,中央也更容易控的封君制度……
有趣的是,歷史上首創封君的,正是”趙襄子“。
相比於先前的諸侯卿大夫,趙國四位封君的政治、經濟特權被削弱,鄴城委派相或守對封君進行監督,封君必須遵守趙國法令,還規定:”三世無功於國家必收爵祿!”
更何況,趙無恤手裡還攢著推恩令這個大招沒放出來呢……只要中央不衰敗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封君坐大的況應該不至於出現,換句話說,若是他的子孫真的昏庸無能,被同姓封君取而代之,爲王朝更換新鮮,又何嘗不是一種延緩歷史週期律的方式呢?
趙無恤面對夕,張開了雙臂,自嘲道:“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我今年三十五歲,正值壯年,至還有三四十年好活,但要在一代人時間裡,做完秦、漢花了一百年才做的事,實在是在逆天而行啊!”
對這個民族和時代的沉重使命迫他行逆天之事,要避免二世而亡的悲劇重演,正因如此,無恤才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每一步都必須走的小心才行……
封建子弟,會作爲一種制度延續下去,但只在國家的邊地推行,對華夏之,他們是疆界和屏障,對華夏版圖之外,他們則是開疆擴土的前鋒,是傳播文明的火種,是趙國移的邊界!
……
隨著外和政都基本安排妥當,黃池之會也步尾聲,趙無恤已經讓人準備好車馬船隻,只等大河冰消雪融,就返回鄴城。
不過他總覺得哪裡不對,自己是不是把一件事給忘了?那一夜酩酊大醉,最後清晰的記憶停留在諸侯和羣臣來獻酒,之後的事,他便不記得了,但約記得,自己好像答應了什麼人什麼事來著。
招來當夜在旁的寺人寧致遠一問,寧監燦笑著說道:”君侯當日酒酣,羣臣依次上來獻酒,到柳下越時,他下拜稽首,說但凡盟會常常有遠人來朝,周王時岐之會,就有禺氏、大夏前來獻禮,今日趙國之盛,豈能無有?故柳下越請求率領一隊人遠赴西方,鑿空異域,爲趙國重新聯絡上禺氏,乃至於西王母國……君侯已經當衆答應他了!“
ps:《逸周書.王會解》其西般吾,白虎。屠州黑豹,禺氏騊駼。大夏茲白牛,茲白牛野也,牛形而象齒。
按照逸周書的方位排序,以上都於西北地區,其中禺氏即月氏,此時位於河西走廊。
晚上還有一章。
(~^~)
洞房花燭夜,看著推門進來的絕色女子……李易的宏愿發生了小小的改變。 官居一品,算什麼? 封侯拜相,沒意思! 我可是要成為山賊王------的男人!
前世過勞而死的醫生轉世大康第一奸臣之家,附身在聾啞十六年的白癡少年身上,究竟是他的幸運還是不幸,上輩子太累,這輩子只想嬌妻美眷,兒孫繞膝,舒舒服服地做一個矇混度日的富二代,卻不曾想家道中落,九品芝麻官如何憑藉醫術權術,玩弄江湖廟堂,且看我醫手遮天,一統山河!
華櫸穿越到水滸世界的大宋,無意中救了徽宗,從此開啟獨攬朝政的權臣之路。 除奸臣,罷貪官,平強寇,橫掃遼金西夏,收服四夷。 “朕封華卿為宰相、樞密院使,總領朝政,今后朝政大事皆交給華卿處理,不必再向朕請示。” 誰說權臣只能擋道,權臣也能護國保民,安定社稷。
沉迷三國殺的季平安玩游戲玩到昏迷,一覺醒來,卻穿越到了大宇王朝,還一不小心成了大宇王朝的最大軟腳贅婿,當朝駙馬爺,還順便激活了一個三國英魂系統,只要有金子,就能夠召喚三國里面的所有武將謀臣,梟雄美人,從此以后,季平安走上了一條為金子不擇手段的道路!“叮!”“恭喜宿主成功召喚趙云英魂!”“叮!”“恭喜宿主召喚馬謖英魂!”召著召著,從一個贅婿駙馬爺卻成了大宇王朝的鎮國駙馬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