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春秋我爲王 第1115章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下)

《春秋我爲王》 第1115章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下)

“淄川國,北至海,南至馬陘關,西至濟水,東至水,以臨淄爲都(大致相當於西漢淄川國、齊郡、千乘郡),高無邳爲卿,公子瑁爲淄川伯。”

“膠西國,北至海,南至杞國,西至水,東至膠萊河,以邶殿爲都(大致相當於西漢北海郡),國書爲卿,公子章爲膠西伯。”

“最後是膠東國,東、北皆爲大海,西界膠萊河,南至即墨,萊城爲都,(大致相當於西漢的東萊郡和膠東郡的一半),韓虎爲膠東伯……”

趙無恤放下了筆,指著地圖上被分割三塊的山東對張孟談說道:“自此以後,齊國之名將不存於世,取而代之的是三個新的伯國。淄川、膠西雖然是齊國公子爲國君,但實際上將由國、高掌握實權,加上韓氏的膠東國,可謂是’三家分齊‘了。孟談你這計策,真是高明到了極點。”

張孟談早已不是當年的白面書生,而是一位髯公了,他的鬍鬚保養得極好,說話時微微抖,被趙無恤一誇,他頓時謙遜地說道:“此非臣下之功,實乃君上之威,若非九命侯伯,豈能隨意分割他國疆域。”

現如今,齊國已經割兩郡兩縣予趙、燕,領土僅剩五分之三,再一分爲三,昔日的海岱大國,就這麼變了蕞爾小邦,每國至多有數十萬人,一軍兵力。而且淄川、膠西兩國部必然有國君與卿的矛盾,加上韓氏乃外來者,當地的齊人和萊夷必然不服,膠東與姜姓二國也難以聯合。之後十年乃至於二十年,是整頓政,就足夠三齊忙活,對趙國再也構不威脅。

趙無恤偏過頭,故意考校子夏道:“子夏,孟談此策乃一石三鳥,分割齊地力量乃一鳥,還有兩個好是什麼,汝可能說得上來?”

Advertisement

子夏對張孟談的妙計也是佩服不已,略一思索後道:“其二,專程讓燕侯旁觀,以齊國的三分來震懾燕國。”

“其三,則是讓韓氏離開河外、伊,只能帶著族人和親衛去膠東建國,而君上便可收其領地,得其人民。”

“不錯。”趙無恤道:“寡人正打算在河外、伊設置一個新的郡,三川郡!治所爲虢城,以此作爲趙國的西南屏障,對西監視秦國,向南近楚國,隔絕兩國聯絡,你在寡人邊數年,也是時候外放爲吏了,可願意去做個縣令?”

子夏知道這是趙氏吏晉的必經之路,正所謂“宰輔發於州部”,自然應允,表示會盡心竭力,不會給趙侯丟人。

張孟談也笑著勉勵了子夏,他對這個好學上進的年輕人很是看好,看到他,就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在即將告辭的時候,趙無恤卻還有一件事要與他商量。

“孟談,如今齊國已三分,如此一來,衛國的存在,是不是有些多餘了!?”

……

黃池之會的第二天,繼齊國被一分爲三,天下多了三個新的伯國。諸侯們真可謂瞠目結舌,然而這還不算完,當盟會進第三天時,擺在諸侯面前的,是更加令人眼花繚的疆域劃定。

趙侯首先宣佈,莒國、邳國對天兵負隅頑抗,國除!其土地也將被趙國吞併。

鑑於這兩國已經被趙軍佔領兩年有餘,國君死後也再也沒有繼承者,所以這一條毫無阻礙地通過了。

吳國太宰伯嚭也不失時機地湊上來,表示吳國願意正式放棄淮北,將徐、鍾吾兩地、鍾離邑、善道邑等地割讓給趙國,趙吳以淮水爲界,希以後能化干戈爲玉帛。

Advertisement

雖然淮北早就被趙國控制,但伯嚭這馬屁沒有拍錯,趙無恤表示只要吳國不再侵中夏,趙國也不會貿然討伐,至於吳越之爭,趙國也不會干預。

如此一來,東南海濱大片土地就被趙國納囊中,對於趙侯大肆兼併的行徑,諸侯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卻無可奈何。當年晉文公在爲霸主後,不也是將魯、衛、曹之間的土地肆意分割麼?更別說現在趙國軍威之盛,勝過齊桓晉文數倍。

然而更加重磅的消息在後面,盟會的中途,衛侯突然戰戰兢兢地走了上來,表示自己才德淺薄,無法治理人民,今願獻上衛國全部二十城土地,請趙侯不要嫌棄辛勞,代爲治理……

這個消息無異於在安靜的池塘裡投下了一顆大石頭,驚起了千層波浪。

衛國可不是莒、邳等蠻夷小邦,而是六百年前天子親自冊命的東方伯長!雖然現在國家衰敗,但在歷次盟會上,從始至終都佔據著政治大國的地位。

現如今,衛國也瀕臨滅亡了?

劉公和鄭伯張了張,有意阻止,但卻發現自己有心無力。因爲衛國早在五年前就已經是趙國的傀儡了,趙伊任衛國執政,幾乎獨擅衛權。衛國一直作爲趙國與齊國的緩衝而存在,既然齊國已經三分,那衛國這個緩衝的傀儡,也就可有可無了。

在趙氏的迫下,衛侯被迫演了這一齣戲,他的說辭跟之前趙氏取代晉國時如出一轍。趙無恤也不謙遜,三度辭謝後欣然接納,由此,趙國正式吞併衛國,衛侯離開濮,保留諸侯的份到楚丘居住,而趙國的吏也已經備好了印,只等著去衛地上任了!

至此,整個東方幾乎被趙國連一片。

Advertisement

“吞衛一事,無人敢公然反對。”張孟談在宴會上觀察著諸侯們的神,見無人起來板,不由鬆了口氣,但他心裡又有另一個疑問,那就是趙侯到底要如何置衛地,是納爲郡縣?還是繼續讓趙伊統治,作爲他的領地?

除了衛國以外,莒國、淮北,都是遠離趙國統治中心的飛地,直接建立郡縣的話,就算讓張孟談自己去管,他也沒信心短期將治理好,若是理不當,這些地區可能會叛不斷。

當然,他最想知道的,是趙無恤對魯國作何打算,兼併?維持現狀?設法分封給長子?

但他沒有把這種擔心明說出來,爲臣之道,要事事心,卻不能面面俱到,要留出空間讓君主發揮。而且張孟談知道,趙無恤心中自有一套分配方案。

果然,趙無恤看出了張孟談的憂,便對他說道:“此番盟會,只論國與國之間的疆域分割,至於趙國部如何治理地方,那是之後再議的事。”

隨即他又自嘲道:“孔子曾經點評過兩位霸主,說齊桓公正而不譎,晉文公譎而不正,我呢?在諸侯眼中,大概是貪得無厭了。”

然而這世道,已經不再是溫文爾雅的禮樂盛世了,唯有對疆域的貪婪,才能夠造就前所未有的大國,讓中原無限趨近於統一!

在疆域分割得差不多後,趙無恤便帶著新舊諸侯,一起在黃池會盟壇上舉行歃儀式,確立新的華夏秩序,以趙國爲尊的秩序!

……

周禮規定:“凡盟禮,殺牲歃,告誓神明,若有背違,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歃就是口含牲畜鮮,以示如違約背叛盟友,將遭神的制裁,命如此牲。

Advertisement

作爲盟主,趙無恤自然是執牛耳者,並宣讀誓詞曰:“凡茲同盟,皆供職於王室,服從趙國之法,毋相攻。有背盟者,明神殛之;殃及子孫,隕命絕祀!”

諸侯也依次登位,冠濟濟,環珮鏘鏘,此刻聽著這盟辭,作爲趙國鐵桿盟友的宋公子商首先在母親南子的示意下拜倒,用稚的嗓音大聲說道:“伯主之命,小子敢不敬承!”

隨後是燕國、魯國、中山國、陳國、蔡國、膠東、淄川、膠西、郯國等。

秦伯、鄭伯等覺得這誓詞不對,但此刻有趙兵將會盟壇團團圍著,若是不從,輕則被囚,重則傷了命,他們想了想,還是忍了下去,跟著三呼道:“伯主之命,吾等敢不敬承!”隨即各自歃爲信。

臺階上下,站著的趙國朝臣武士們一起跪下,山呼道:“伯主之命,重如泰山,凡有所命,臣等誓死相隨!”

整個黃池,都回在這回聲裡,趙無恤角沾著殷紅的牛,他站在這天下的最頂端,高高舉起了手,大聲說道:“無恤不才,願與衆諸侯攜手,弭兵中原,重鑄華夏秩序,繼桓文之治,開萬世太平!”

是夜,趙無恤再度大宴諸侯,但天子再度以不適爲由缺席了,經過這幾日趙國打著伯主的名號,對征服領地的大肆吞併,周王肯定極度後悔輕易讓趙無恤得到霸主之位。

寬敞的明堂上,趙國雍人做的酒佳餚擺滿了案幾,舞樂在堂下奏響,諸侯有一口沒一口地吃著,雖然都是食,因爲心裡有事,卻都味同嚼蠟。也唯有趙無恤人逢喜事神爽,平日很貪杯的他,竟然一喝就是半鬥米酒……

米酒度數不高,跟後世啤酒差不多,但若是喝的多喝的猛,一口接一口下肚,一樣是會醉的。

趙無恤就醉了,這是他有這一世第一次如此狂醉。

他那平天下的“大志”已經得逞了一半,雖說行百里者半九十,但途中些許的鬆懈和休憩,也是可以理解的。男人的夢想,醒掌天下權,醉臥人膝,趙無恤也不例外,他畢竟是凡人一個,會得意,會驕傲,這份心在米酒的醞釀下,在宴會進時正式發出來了。

的指頭拂過琴絃,整個宴饗上充溢甜的音律,但趙無恤卻一揮手,讓他們停止,又再揮手,將翩翩起舞的宮盡數驅散。

頓時,喧鬧的殿堂便寂靜下來了,所有人都戰戰兢兢地看著趙侯,想知道他要說什麼或做什麼。

趙無恤舉著犀角杯,掃視殿衆人,說道:“今日良宵景,不可無酒,亦不可無樂,但凡俗舞樂,怎能配得上這次盟會?故寡人慾觀諸侯之舞樂,可乎?”

此言既出,滿堂皆驚。

舞樂並不是舞者的專利,這時代但凡貴族君子,詩、樂、舞是必修的課程,而霸主讓來朝聘的諸侯爲自己跳舞詩,更是常態。當年晉平公繼位時,晉侯與諸侯宴於溫地,晉國執政荀偃就曾使諸侯起舞,還規定說:“歌詩必類。”所唱的詩要與所跳的舞相配合,以此來看諸侯是否心服口服。

今日趙無恤爲九命侯伯,如此要求,倒也不算過分。

但諸侯們面面相覷,遲遲沒有人站出來。

既然他們不主,那於薰醉狀態的趙無恤便直接點名了。

“秦伯!”

不知是故意的,還是隨便一點,臉微紅的趙無恤指著排位比較靠前,一直滴酒未沾的秦伯盤,大聲說道:“寡人竊聞秦伯好音,而秦人的缶更是一絕,今日宴饗,請爲寡人擊缶!”

ps:第二章在晚上(~^~)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