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弘不顧邊的抗議聲,加重語氣再次要求鄧名確認:“殿下絕不反悔?”
“絕不反悔。”此時鄧名已經把譚弘邊的人看了個一清二楚,圍攏在譚弘邊的這些人上都帶著驍勇之氣,即使在這種絕境下,大多數人手中的刀劍依舊握得很穩。要想殺這些人雖然不是難事,但是困猶鬥,明軍不付出相當的傷亡是絕對做不到的。如果能夠和平解決,鄧名當然不願意有一批明軍士兵死在這種沒有意義的最後一搏中。
“殿下……殿下……”雖然得到了鄧名的保證,譚弘依舊是一副不放心的模樣,但他也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取得保證,鄧名已經在全軍之前許諾了,譚弘也想不出還能要求什麼更好的保證。
看到譚弘依舊遲疑不決,而他邊的部下雖然有人開始泄氣,但有幾個卻氣勢不減反增,顯出一副躍躍試的模樣。鄧名略一思索,想起他聽說過的一個方式,就提議道:“新津侯若仍是不放心,可走到軍前,我們擊掌爲誓。”
兩軍都傳出驚訝之聲,作爲絕對上風的鄧名,爲何肯與窮途末路的朝廷叛徒擊掌?一時間就連譚弘都有些恍惚,甚至懷疑鄧名是不是有什麼後顧之憂,所以才這麼急著迅速勸降自己,不過譚弘馬上知道這是不太可能的。
當譚弘從護衛叢中緩緩走出來的時候,鄧名也邁步向前。周圍的明軍全都自發地想攔住他,趙天霸、李星漢還有好幾個其他的明軍軍都過來勸阻,此時已經把船開到江邊的周開荒也在船上跳起腳來,一個勁地高喊:“攔住殿下!”
譚弘離開了他的護衛走到明軍軍前,雖然在這種況下劫持鄧名是不可能的,但是誰敢說譚弘不會起傷人?就算周圍有不護衛,但不把譚弘綁個結實,誰又敢說沒有萬一?
不過鄧名沒有這些明軍的顧慮,對方是一個將領而不是一個刺客,鄧名相信對方是想爲自己的手下求得一條活路,既然這樣自己當然不會有什麼危險。
鄧名而出,和走過來的譚弘面對面地站著,趙天霸和李星漢則一臉張地站在鄧名兩側。兩個人都把劍拔出來握在手中,目不轉睛地提防著,如果譚弘有毫異就會毫不猶豫地把劍捅進他的。
這種擔憂並沒有發生,譚弘老老實實和鄧名擊了一掌。擊掌完畢後,鄧名沒有轉離去而是出手:“新津侯,把你的佩劍給我吧。”
說完之後,鄧名反手按下左右護衛著自己的劍,眼看最後的一場就消於無形,他可不願意趙天霸或是李星漢節外生枝,因爲神張一劍把譚弘捅死了。
而譚弘也沒打算鬧事,雖然聽上去是個奇怪的要求,但是譚弘也能猜到鄧名想表達的意思,就雙膝跪倒在地,用異常緩慢、安全的作解下佩劍,雙手高高向上捧起。
鄧名從譚弘手中抓過那把劍,又把目投向譚弘後一羣還沒有投降的敵人,此時在他們臉上已經看不到那種垂死掙扎的殺氣,鄧名用平靜的語氣高聲問道:“新津侯已經降了,你們呢?”
接二連三,譚弘餘部在鄧名的目中垂下了頭,先後把手中的武扔到了地上,明軍警戒著上前,把這些已經不再反抗的人一個個捆了起來。
站在你面前的是:大明王朝的守護者,萬曆皇帝的親密戰友,內閣首輔的好兒子,十六、十七世紀全球首富。控制吏部三十年的幕後黑手,宗藩制度的掘墓人,東林黨口中的嚴世藩第二,張居正高呼不可戰勝。海瑞的知己,徐渭的東家,利瑪竇的剃度人,徐光啓等六位狀元的授業恩師。大明詩壇遮羞布,七百餘種各學科書籍撰寫者,兩千七百餘項專利
數風流,論成敗,百年一夢多慷慨.有心要勵精圖治挽天傾,哪怕身後罵名滾滾來.輕生死,重興衰,海雨天風獨往來.誰不想萬里長城永不倒,也難料恨水東逝歸大海.
他,穿越至三國成為八歲孩童被童淵收養,與趙雲,張任和張繡稱兄道弟,於洛陽憑藉卓越的見識獲得蔡邕賞識,並成為蔡邕的門生,在虎牢關之戰與呂奉先大戰兩百個回合,從此聲名鵲起。他麾下謀士猛將無數,能與當世梟雄曹操一較高下。他終將成為統一天下的帝王,且看李元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