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能讓蘇州府上上下下,特別是有錢或者存有字畫古董的人家到最驚悚的事,當然莫過於貪得無厭毫無人的採辦太監王敬又回來......
仔細想想就明白,松江府人爲什麼會敲鑼打鼓的歡迎欽差大人方應前往松江巡視?
傳言採辦太監王公公慘敗在方欽差手下後有過約定,王公公不許在方欽差所駐在之地爲非作歹,無論方應在哪裡,王公公須得退避三舍。
這個傳言還是相當靠譜的,從實力上來說,手握王命旗牌的方欽差足以制王公公,而王公公只要稍微識趣,肯定主避著方應。
反過來說,如果方欽差離開了東南首郡蘇州府,王公公會不會又捲土重來返回蘇州府?不敢說有百分之一百,但也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
蘇州府財富幾乎能佔據江南半數,又是古玩字畫收藏最富的地方,在別的地方搜刮哪有在蘇州府效率高?
若無方應守著,王公公鐵定長駐蘇州不肯走的;又如果方應不在了,王公公回蘇州府簡直順理章,從任何角度分析都沒有不回蘇州府的道理。
想到這個後果,城裡城外的富戶都有些急了,特別是當初託庇於公館街避難的那三四十家。若採辦太監重回蘇州府,他們肯定要倒黴,而且肯定是最倒黴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本地人終於理清了一個邏輯,若不想讓採辦太監重新殺回來,那麼欽差大臣方應就不能走。
再究其原因,方欽差之所以要走,就是被韓家造謠走的!此時韓家上下尚且沉浸在“反抗”功的興氣氛中,卻不知不覺了很多蘇州人眼裡的罪人。
韓雄有位兒親家,喚作周的員外在城裡開著鋪子,他聽到採辦太監可能會重回蘇州的傳言。覺得態勢有點不對,連忙出平門韓家而去。
韓老爺正在豪飲酒,見了親家便問道:“周賢弟先前不是說今日不來麼?怎的又匆匆趕到?”
周員外卻一時不知從何說起。因爲到目前爲止,方欽差什麼都沒有做。也沒公開說過任何話。所有的一切都只存在於人心猜測,不是事實。
他想了想才答道:“方欽差要離開蘇州,然後又聽傳聞說採辦太監要回來。而人人都說是韓家造謠走了欽差大人,對韓家頗爲不滿。”
韓老爺先前沒想到過這方面,吃驚的將酒杯失手墜地,酒水撒到了上也不自覺。
當時韓老爺雖然也覺得欽差大人認輸認的太乾脆,事發展也太過於順利。只是他被興衝昏了頭,沒有往深裡細想,只道是自己算無策,一切盡在掌握......
周員外嘆口氣:“傳播流言最重要一點就是。不要讓人知道是誰開始傳的。
你做事雖然籌劃不錯,但執行過於率。這次你散佈消息急於求,做得太明顯,如今人人都知道這流言是你們韓家做的事,實在是作繭自縛。”
韓雄晴不定。最後拍案道:“方欽差走便走了,誰能奈我何?別人難道還敢衝進韓家來對付我?縱然桑梓之間多有怨言,忍耐一些日子便可,總比被抄家好!
而且說不定那方欽差打著虛張聲勢、以退爲進的主意,假意要離去,博取世人同,我難堪!”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轉眼便到了傳說中的欽差離去之日。方應站在公館門庭院裡,對王英問道:“沒問題罷?”王英答道:“都暗示過了,應該妥當。”
方應點點頭,提步上了轎,公館大門立刻打開。
傳說中每當地方清離任時,本地士紳百姓總會有所表示。比如送萬民傘以及牌匾,或者上演一出“靴”的景。
當方欽差的轎子出了大門後,便被數百人圍住了,仔細看的話會看到不面孔,不過也有很多聽到風聲後湊熱鬧來看的。
方應下了轎子。環顧人羣道:“本爲公事按臨蘇州府,卻不料招至謗言滿城,意圖本束手。雖清者自清,本不屑於做口舌之爭,但也阻止不了流言,唯有暫避而已。”
你暫避不是問題,但可別把採辦太監再招來......有人高呼道:“人人都知道那是謠言,欽差老爺何必介懷!”
又有高呼道:“欽差老爺乃天子欽命,手握王命旗牌,還怕什麼韓家,怎麼能躲著他們!”
方應仰天長嘆,“本雖有王命旗牌,但是用來剷除邪的,不是用來捕風捉影、爲一己之私對付民衆的!”
那人又高呼道:“欽差老爺何必如此自抑!爲區區韓家,放棄我等而去,這值得麼?”
“道之所在,必須堅守。”方應毅然的說,然後便搖頭不言,返上了轎子。不過人羣沒有離去,轎以及隨從隊伍在人羣的阻滯下,緩慢的向閶門外移。
原本不到一刻鐘的路,這次是走了半個時辰,而且越走人越多,速度也就越慢。還好到了閶門外就是碼頭,上船就能出發,不必步行了。
碼頭邊上早有十幾名本地縉紳等候,還設置了桌案酒。出於禮節的緣故,方欽差無奈下轎,與衆縉紳一一見禮。
先出面的是一位五十餘歲的老先生,做李應禎的,六年前方應第一次蘇州時見過兩面。此人乃書畫大家,當初無心場,以太僕寺卿致仕,是蘇州名流,他另一個份就是祝允明的岳父。
士林往都要攀,但蘇州本地人與方應實在攀不上多大,所以只能讓與方應打過道的李老先生勉爲其難的出面了。
“六年一別,方大人前番曾救桑梓於水火之中,吾等念不盡,但公私有分一直未能謝過。如今不過區區幾句流言,方大人何忍棄吾鄉紳民而去?”李應禎抱拳爲禮後勸道。
方應嘆口氣,“人言可畏,君子豈有不惜羽的?況且本也不是一去不回,待到傳言平息時,自然還要回來履行公事。”
李應禎暗暗苦笑,又勸道:“恕老夫直言,方大人你此舉實乃負氣之舉,不可取也。爲三兩句話便如此拋下公事離去,豈不因小失大,有失職責?”
方應閉口不言,臉蕭索,再次搖搖頭,轉朝著碼頭邊的座船走去。
李應禎上前一步,心急如焚的道:“方大人請留步,再聽老夫幾句肺腑之言!老夫覺得......”
方應忽然轉,出一個燦爛的笑容:“老先生說的不錯,本如醍醐灌頂,不走了!還要多謝諸君盛挽留,到此鼎力支持本,本必然不負爾等所!”
李應禎一口氣嗆住,事前準備的長達五千餘字的長篇大論被卡在嗓子裡出不來了。
有人腦中忽然冒出一句話來,王莽謙恭未篡時......
ps:
寫著寫著睡死。。早晨補完發了,今天開完會就最近這堆事完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