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大明官 第512章 狼來了

《大明官》 第512章 狼來了

完畢,陳表文被付與急遞鋪軍士,此後人羣漸漸散去,李知府也退回了後堂。

有幕僚劉師爺迎上來,面帶憂的建言道:“前兩年在下一直在京師遊歷,這欽差方大人時任京縣正堂。聽聞方大人雖然年紀很輕,但做事謀定後,善於出其不意,委實老練得很。

由此而想,今次之事只怕沒這麼簡單,方大人置公事不應當是這種浮躁驕橫的莽做派。”

李知府對劉師爺的建言不以爲意,笑道:“打了幾次道,實在沒看出方欽差行事哪裡老練了?

但想來你也不會虛言妄語。大概因爲此地是蘇州府,不是京師,地方不一樣便水土不服了。亦或是他的助力都在千里之外,獨自在蘇州府便不靈了。”

那劉師爺當年在京師時,親自耳聞目睹過方應的事蹟,此刻仍然覺不太對頭。

他還想說什麼,卻聽到東主又道:“你大可將心放開一些,即便你言之有理,方應確實暗藏了手段,我又能有什麼損失?

即便彈劾不功,那也就是不功而已,方應這欽差不可能一直駐在蘇州府。更退一步,難道本還能比致仕更差。”

劉先生仔細想了想,幾乎將所有假設都用上了,但確實也想不出方欽差還能有什麼手段。

最終只能自我安道,大概是自己多慮了罷。可能是因爲方應此人過去做事太功,一帆風順太久導致心氣就浮了,來到新地方也沉不下心,於是變得驕矜起來。

其實也不怪李知府大意,此時連蔡孔目這個深知的當事人都迷茫萬分,更別說李知府了。

不過話雖如此說,李知府該小心還是非常小心的。這邊聯名上疏的事肯定瞞不住人,天知道方欽差知道後會做出什麼舉

Advertisement

方大人畢竟是欽差大人,若打著玉石俱焚、同歸於盡的心思。那還真是不好應付。

所以在朝廷表態之前,李知府格外注意提防,非常集的派人打聽一切與欽差公館有關的消息。

幾天過去了,可是欽差公館那邊沒有任何靜。欽差大人也沒有任何指令,就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

事有反常即爲妖,抱著這種心思,李知府的神經更加繃起來,進一步加大了對公館的監視力度。

但是最新的消息是,欽差方大人離開了蘇州城,去了西邊太湖上游玩。而且方大人似乎樂不思蜀,完全忘記了公事,短期不大想回蘇州城的樣子......

聽到這個消息,李知府不了深深的沉思。這方欽差究竟是怎麼了?與蔡孔目一樣,李知府也到萬分迷茫了。

正當李知府對方應的舉止到無所適從時,劉師爺從負責公文運轉的承發房出來,匆匆來到李知府面前,將手裡公文遞給東主。

李知府看到劉師爺的神。便知道這肯定是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公文。他打開看去,原來這公文是從南京發來的。

再細看容是通知蘇州府,有中王敬奉旨前往江南,爲宮中採辦藥材、書籍。

李知府頓時到頭大,剛迎來一個欽差沒多久,怎麼又來一個奉旨採辦的太監?

有點場經驗的都知道,這樣的太監極難侍候。而且都是天子親信,遠比什麼欽差令人膩歪多了!

公文裡說是奉旨採辦藥材和書籍,但誰也不會以爲只有藥材和書籍。天子是個什麼德行,場中人誰不明白?各種珍寶古玩字畫或者就是銀子,全都不了的!

Advertisement

這纔是真正的狼來了!如果要有什麼句子形容李知府現在的心,那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或者是前門進狼後門進虎。

李知府拿著公文,暫時忘了方應,愁眉不展的思量如何應對採辦太監。卻又見有雜役站在門邊上,高聲稟報道:“老爺!前面來了幾個爺,說是採辦太監的前導!”

來得好快!李知府萬般無奈。只得將人請進來。這前導一共有三人,當先一個人穿五品武便服,生得頗爲清秀,但行走之間舉止昂揚跋扈,不似善茬。

卻說此人邁進了門檻,未曾行禮便道:“本乃錦衛千戶王臣,奉旨採辦太監王公之命,先行到蘇州府打前站!”

李知府點點頭,“本知道了,不知王千戶眼下有何計較?”

王臣從懷中掏出一疊紙張,放在了公案上。李知府低頭瞧了瞧,原來是大明朝廷發行的寶鈔,就是當錢用的紙幣。

王臣按著這疊寶鈔,語氣輕飄飄的說:“此乃五百貫寶鈔,請府衙兌銀兩。”

李知府臉頓時沉下來,五百貫寶鈔兌銀兩,這是說笑麼......

寶鈔是由太祖皇帝時候定製並開始發行的,按照太祖定下的價,一貫寶鈔相當於一千文銅錢,或者一兩白銀。

但寶鈔終究是紙幣,不是真金白銀,多年來因爲朝廷濫印濫發,寶鈔貶值極其迅速。在當前,一貫寶鈔在市面上只能兌換一兩文錢,也就是說,五百貫寶鈔只相當與幾百文銅板,連一兩銀子都兌換不到。

所以拿著五百貫寶鈔想兌換銀子,有點像是笑話一般,但王臣王千戶顯然不是爲了鬧笑話來的。

李知府按住怒氣,出聲詢問道:“王千戶用寶鈔兌出多銀兩?”

Advertisement

王臣邊掛著幾微笑,輕鬆的說:“按照價,一貫寶鈔等於一兩銀子,五百貫寶鈔自然要兌出五百兩銀子。這點銀子,蘇州府不會拿不出來罷?”

價?寶鈔早就暴跌到價的百分之一二,現在市面上誰還認這個價?李知府看著寶鈔沉默不語,不知再想什麼。

王臣拍了拍寶鈔,冷笑一聲,出言威道:“王公奉旨到江南採辦,天子賜下了若干鹽引、寶鈔爲本錢,在下兌換銀兩,也是爲了王公採辦所需。怎麼,蘇州府不想收?”

掙扎片刻,李知府長嘆一聲,“罷了罷了,本府便兌給你!”

當今天子不算明君,對太監的親近更甚於大臣,時不時聽到地方因爲得罪辦事太監,被告了一狀後倒黴的事。李知府想來想去,還是不願爲五百兩庫銀冒著得罪王敬的風險。

王臣轉而哈哈一笑,趾高氣揚的說:“算李大人識相!”

李知府眉頭皺得更,只怕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替天子採辦的太監,胃口怎麼可能只有五百兩?怎麼可能只滿足於區區府庫?

何況這五百兩可能是王臣自作主張,只能算這幫人來稍微試試水而已。這些太監和爪牙走狗的秉,可不像是方應這種束手束腳的文欽差。

ps:

看了看文檔字數,差兩百字纔夠7000字。。但真寫不了,請原諒!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