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大明官 第507章 民心惶惶

《大明官》 第507章 民心惶惶

一場本該喜氣洋洋的接風宴請,在極其抑的氣氛下結束了。但這次宴會不是毫無用,方應試探出了府衙的態度,而府衙這邊也自覺看出了方應的深淺。

按理說,大明朝重外輕,地方地位卑下,在朝廷欽差面前唯唯諾諾居多,輕易不敢造次的。但這回方應實在過於年輕,一干四五十歲中年大叔看在眼裡,心中緒實在微妙的很。

一方面,有不服氣看笑話的潛意識;另一方面,本不相信方應能辦好這麼繁難的差事。開國一百多年,蘇州歷任賢臣不知多,沒幾個人能真正解決錢糧問題,方應又何德何能?

從年紀看,上沒辦事不牢,從觀看,方欽差也不像是深沉穩重的人。若真傻乎乎的賣力氣跟著方應幹,最後要是搞砸了鍋,那不是自討苦吃麼?別功勞賺不到,反而把自己栽進去!

閒話不提,只說方欽差在宴請結束後,進那是相當的快。在第二天,便雷厲風行的發文到蘇州府府衙,命令蘇州府各縣清點拖欠錢糧數目,並統計田地一百畝以上的戶口況。

這公文不是開玩笑的,也不是方應酒後胡言語,上面蓋著欽差關防大印,是非常正式的指令。

李知府心裡異常不爽快,覺方應完全沒有將自己放在眼裡。因爲在自己已經表態說這不妥當,需要進一步磋商纔好,可是方應還要強行發文過來。簡直霸道的豈有此理。

欽差雖然是欽差,但他李太守也是堂堂的緋袍四品知府。做資歷比這上沒的年輕人不知深了多,起碼也要有點尊重前輩的樣子罷?

就算要推行公事。那也要兩邊事先醞釀協調妥當了,然後纔好正式行文,哪有二話不說、不管三七二十一便下命令的道理?

Advertisement

最後李知府看了年輕欽差的小伎倆,這絕對是想故意立威。不過即便如此,蘇州府也沒必要頂著,地方公然對抗欽差,那是很犯朝廷忌諱的。

所以府衙很麻利的將欽差行文發給了各縣,登時便將各縣驚起來了。

卻說蘇州城東十里有個沈員外,家道殷實。頗爲富足。除去本鄉良田之外,還在城裡有鋪面,在附近十里八鄉也算是個小有名氣的富戶。

當然沈家最有名的還是沈員外的兒,才貌雙全遠近聞名,只是在鄉間一時難以尋得良配。所以沈員外一直琢磨,是不是要舉家遷城中居住?一來城裡比鄉間繁華熱鬧,二來城裡年輕才俊多,可以爲自家一個好夫婿。

最近沈員外鋪子買賣賺了一筆錢,他便又從鄉人手裡買了十畝地。然後來到長洲縣衙辦地契手續。

縣衙裡有個小吏是沈員外的族人,排行第六,人稱沈老六。在這沈老六引領下,手續辦得極爲便利。最後順順當當的蓋上了知縣大印,這樁土地買賣就算正式生效了。

午間時候,沈員外擺了一桌酒。宴請那沈老六。席間兩人說起閒話,沈老六想起前幾日看到的公文。便與沈員外說笑道:“老哥你還敢買地,你沒聽說最近城裡來了個大欽差麼?”

沈員外很不明所以。“六老弟你這話從何說起?欽差與我又有何干?”

沈老六哈哈一笑道:“那欽差發了公文,要點檢一百畝田地以上的人家。若我沒記錯,老哥你今天收了這十畝地,怎麼也夠一百之數了罷?”

沈員外連忙問道:“這欽差想作甚?”沈老六嚼著豆子,隨口道:“那誰知道?我們與欽差又不悉,說不定是想劫大戶。”

Advertisement

沈員外略微慌張,他們沈家雖然家境還算殷實,但卻沒有紳頂門樑,不算正經的士紳。每每遇到這種時候,他們這種介於貧戶和士紳之間的人家,往往就是最倒黴的一批。

沈老六看沈員外臉不好看,便放下酒杯,寬道:“你且放心,欽差雖然有這個想法,但是肯定弄不起來的。”

“府衙轉這道公文只是單純的轉發而已,沒有任何詳細部署和督促,也沒有定下完期限。難道你還不明白府衙的意思——這事兒是欽差自己拍腦袋決定的,不用太積極。

反正這欽差是督糧欽差,估計最多也就做到年底,不可能久任蘇州。公門裡的門道太多了,拖上幾個月他就走人了,還用擔心什麼?”

聽了沈老六的解釋,沈員外微微放下心來,看來本地府還是站在地方這邊的。

如同沈老六所言,雖然衙門沒什麼實際作,用最消極的態度應付欽差的命令,但消息卻包不住。傳出去後立刻讓蘇州府各縣議論紛紛,問題只有一點,欽差大人統計一百畝以上的人家作甚?

不得不說,欽差大人的這道命令實在太可疑了......有點頭腦的人都忍不住要猜測,莫非欽差大人爲彌補朝廷錢糧缺口,了殺大戶的心思?

這不是沒有先例,洪武爺的時候就在蘇州府幹過,還出過一個外號“陳烙鐵”的酷吏太守。從廣義上說,蘇鬆遠比其他地方賦稅重這種現象其實也是朝廷殺大戶的表現。

一時間在府縣裡,尤其是大戶人家很有點人心惶惶的樣子,像東城外沈員外這樣的不止一個兩個。不過欽差不管不顧,府縣衙門自然也懶得宣講闢謠,聽之任之。

Advertisement

方欽差彷彿毫不在意,又發出了第二道公文,這次是公開張掛的公告。在公告裡,方欽差勸說府富戶,要識大顧大局,主捐輸米糧,代鄉貧戶補繳賦稅——

“貧民兇年朝不謀夕,日追呼敲樸之苦,亦有背井離鄉者,甚可憐憫。勸諸富戶敦仁讓之風,顧族黨比閭之好,全同井相周之義,各量貲捐輸以急公上。貧者既爾等推解之恩,府亦解燃眉之急,上下得共休息,不亦乎?”

如果說前面第一道公文是議論紛紛,第二道公文引發的後果就是譁然了。

一個名好、深得戴的地方發出這種告示,民衆出於信任心理,自然不會多想什麼,也不會過度解讀。

但方應在蘇州府沒有什麼民心可言,甚至還是被蘇州府輿論所敵視的對象,當前的氛圍又十分敏,民心正在疑神疑鬼......

這種況下,方應發出告示,難免就要引發各種負面聯想和解讀了。看到公告的大戶們忍不住要想,這是欽差大人先禮後兵麼?說是捐輸,會不會演變強迫?

如果捐輸結果仍不理想,欽差大人會怎麼樣發狠?破家知縣滅門令尹,欽差抓典型找到自己頭上怎麼辦?

面對各種傳言,方欽差還是不管不顧,不進行任何解釋和闢謠。他這個高冷態度,越發的讓別人到,各種傳言各種猜測可能是真的。道理很簡單,如果欽差意圖並非如此,那他爲什麼不解釋?

作爲風氣表率的讀書人終於忍不住了,再一次跳了出來。不過這次他們學乖了,給一萬個膽量也不敢去衝撞圍堵欽差,殷鑑在前誰敢再去?

但風頭又不能不出,於是府學生員們羣策羣力想出一個折衷辦法。

蘇州府裡,除了欽差就是知府最大,他們不敢去公館找欽差,但還可以去府衙喧譁一下,以此來表達一下本地士子的抗爭態度!至於合不合適,驢脣能不能對上馬,這很重要麼?

於是有五六十名士子聚集了起來,浩浩從府學出發,來到了府衙大門外,在衆目睽睽之下堵住了府衙大門口。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