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大明官 第505章 反客爲主(上)

《大明官》 第505章 反客爲主(上)

來時萬衆一心,去時各懷心思,來時氣勢洶洶,去時垂頭喪氣,便是今天這夥讀書人的寫照。

他們是來要說法的,但說法沒要到,反而把自己陷了進去。士子們不有些迷惘,讀書人聚衆鼓譟這種套路演練了多年,應該是屢試不爽,怎麼在方欽差這裡卻總是有勁無使?

商良臣目送治下士子倉皇離去,對方應苦笑道:“毋乃太過矣!”

方應沉重的解釋說:“江南尤其是蘇州富甲海,風俗奢侈,讀書人也浮躁,可不像我們那裡醇靜!

須知一地公論出於士子,我爲了朝廷督催錢糧,本就是阻力重重、凝滯難行。若不殺一殺本地士子的威風,放任他們胡鬧,那必將爲施政掣肘!”

商良臣很同的說:“你這個差遣確實不好辦。朝廷有朝廷的立場,地方有地方的立場,朝廷要催收錢糧,但本地民衆態度消極,府縣衙門也不願太配合。”

方應立場很堅定的說:“我是朝廷欽差,只能站在朝廷這邊!不過若有什麼折中辦法,也不是不可行。”

商良臣搖頭道:“難!甚難!一百年來多賢臣,也沒能徹底治的,蘇州府哪年不拖欠幾十萬?你能如數收上今年的額定錢糧,那就很不錯了!”

大明從開國時起,蘇鬆就以重賦聞名。但也就有了一種說不上奇怪的現象,蘇州府地方士紳和員不停的要求減稅,隔一段時間就要呼籲一次。

但朝廷這邊卻以祖宗法不可妄變爲藉口,始終不同意減稅,堅持重稅不鬆口。直到宣宗皇帝時才稍有裁減,但蘇鬆賦稅仍然很重。

這就是全局與局部的矛盾,哪朝哪代都存在......方應對商良臣拱了拱手,告辭道:“今日多謝前輩鼎力相助,我還要去赴府衙的鴻門宴。暫時別過!”

Advertisement

蘇州府的接風洗塵宴會設在城北邊一園子裡,在湖心中建了一棟高堂,通過兩道長堤與陸地相連。

方應漫步在長堤上,在府衙齊同知的陪伴下。向湖心堂行去。藉著落日餘暉,遠遠便見這湖心堂高大寬敞,外表雕刻緻,忍不住嘆口氣道:“素聞江南吳地最爲富麗奢靡,眼前此湖心堂不知要耗費幾多財力。”

齊同知裝作沒聽見,只引著方欽差往堂上走。方應進來後,卻又見堂中火燭通明,雅樂飄飄,瀰漫著沁人心脾的香氣,而蘇州府知府李廷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方應環顧四周。都是府衙、縣衙員,沒看到有什麼地方士紳代表,這明顯不符合一般接風宴的規矩。不知道是府衙沒有邀請,還是地方士紳不願意來?

“蘇州府士子向來狂狷驕橫,想來方大人驚了!”李知府上前一步問道。

方應收回心思。似笑非笑的著李知府,這老油條想給自己一個下馬威?“李太守所言有理,本之前早有預警,向府衙告過急,可是府衙推諉不理......”

李廷乾笑幾聲,解釋道:“方大人有所誤會,這種事在蘇州府司空見慣。犯不上興師衆,讓彼輩吵鬧幾句也就完了。

如果府大張旗鼓,反而落了下乘,於名聲不。方大人也是讀書人出,何懼於面對後輩也?”

方應哈哈一笑,“李太守誤解了。非是我畏懼什麼,實在是另有緣故!那南直隸商提學與我素有淵源,今日他因私悄悄來公館拜訪。卻不料,商提學出了門便被蘇州府讀書人圍堵罵,實不堪!”

李知府大吃一驚。“什麼?商提學?”

Advertisement

方應嘲諷道:“讀書人是風氣表率,我看府衙有心了,將這蘇州府教化的極好!

前有生員水上攔堵欽差,得欽差遇難落水;後有讀書人圍攻大宗師,而府衙明知消息卻不聞不問,真不知道想幹什麼?

來了蘇州府,還真是大開眼界,難道這蘇州府是化外之地,不歸王法管制了?”

李知府頓時汗如雨下,旁邊齊同知連忙開解道:“只是有一些誤會而已,方大人言重了。”

其他員也紛紛上前與方應見禮,態度十分熱周到,甚至還有七拐八歪拉關係敘舊的。場面便熱鬧起來,將李知府的尷尬化解去。

方應與衆人一一打過招呼後,不再繼續說什麼,昂首直堂中,大模大樣的直接坐在了正中間。對衆人招呼道:“不必多禮,諸君但坐!”

方應坐的位置是最上首,本來按計劃是要知府坐在此的。他這反客爲主的做派,讓衆人遲疑了一下。

但方應是欽差,代表著朝廷,平民百姓都知道所謂的“見大一級”,所以他直接這樣坐了,誰也不好說什麼。

看著桌上預先擺好的瓜果,方應喝道:“今日本前來,是爲了公事與諸君會晤,非爲用民脂民膏而來!

聲樂伎全部撤下,酒佳餚全都不要上了,每人清茶一杯即可!蠟燭也撤了,換油燈!”

“這......”李知府又要說什麼。方應銳利的盯著他,沉聲反問道:“李太守對本所言,又有不滿之?”

李知府便閉口不言,方應冷哼一聲,頭就是頭,最大的特點就是欺

其他人更是不敢多說什麼,一時間方欽差反客爲主,從氣勢上死死住了一干府縣員。

Advertisement

方應停頓了一下,緩緩地掃視一遍衆人。他又不是沒在基層做過,三年知縣不是白當的,很瞭解一些地方的心態。如果想另外時間與討論錢糧問題,只怕這些府縣員都會找出各種各樣的藉口拖拉。

他們會覺得自己都是民如子的清,都是不忍心盤剝地方的好,錢糧神馬的都是浮雲,朝廷著了自然會從別的地方找食。再說蘇州地方這麼多盤錯節的士紳人家,地方也未必惹得起,得過且過即可,何必要石頭去?

面對這種心態的地方,方應想要與開誠佈公的討論公事,最好的時機還真就是這次接風宴,一干措手不及的員來了就別想逃避了。

ps:

這段非常難寫,構思慢了點,不過基本理順,今天可以小發一把。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