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大明官 第455章 看不見的手

《大明官》 第455章 看不見的手

確實如同有些人所猜測的那樣,方應當初沒有真的砍掉五名營。他奉命督工疏浚河道的時候,擔心自己太年輕鎮不住場面,便從獄中提了幾個秋後待斬的死囚備用。

隨後果然遇到了軍士鬧事,便張貴等人依計行事,在衚衕裡砍了幾個死囚,然後冒充是鬧事營首級,遠遠的亮出示衆,以震懾徵發來服役的軍民。

至於再後來,只是方應惡趣味發作,引而不發想借此釣魚,修理一些潛在的政敵而已,恰好又爲張侍郎爭奪兵部尚書所用。

但到了現在,因爲自己持續的高狀態,人人都窮盡謀的看待自己,所以沒法把釣魚進行下去了。如果都知道這是餌,誰還會上鉤?

而且回想起來,昨日有“死掉”營家屬到衙門索要首,大概也是有人起了疑心,指使這些家屬到衙門來進行試探。

方應再次去拜訪了兵部張侍郎,如實告知道:“況如此,你我的策劃不能進行下去了,只能就此罷手。”

已經被挑起心氣的張侍郎略有不甘,但也唉聲嘆氣的無可奈何。

本來計劃是大有希的,當自己與反方爭論到了高時候,方應搬出幾個營,拿出幾份屈打招的供狀,言明這幾人某人指使破壞疏浚工事,那麼反方誰也扛不住,否則就了幾名營的嫌疑從犯。

沒想到才進行到一半就要偃旗息鼓......原因卻是由於方應自己太高,從而導致出現意外狀況,實在是有點“謀事在人、事在天”和“非戰之罪”的意思。

張侍郎也明白,強行繼續下去沒什麼意思了。如果刑部或這都察院來詢問方應,那幾個營到底是死是活,方應就不可能遮掩的住。然後部院衙門再將幾個營提走,方應和自己就完全沒了底牌。

Advertisement

見完張侍郎回到衙門後。方知縣將總班頭張貴來,下令放了那五個被關押在縣獄大牢最深的小營

方應此舉自然有人關注,消息傳了出去後。朝野上下議論道,似乎智計百出的方知縣這回終於主了!

對這種議論。方應也沒轍,亦沒有本事堵住悠悠衆口,只能聽之任之,反正無傷大雅。不過就在方應和其他看客以爲這個事已經過去時,卻事與願違的不得消停。

那五個小營出了縣衙大獄並恢復自由後,第三天就跑到都察院,呈上八千多字的狀子。聲淚俱下的控告方應濫捕無辜非法拘,口口聲聲一定要討回公道。

好罷,要說方應濫捕無辜非法拘什麼的,這勉強也算是有事實、有證據。雖然沒人相信幾個小營有本事去扳倒聲威赫赫的方應。但如果那幾個小營豁出去鬧,總該能方應頭疼一陣子。

朝野上下便又把目轉向方知縣,不知道要如何應付這幾個小營死纏爛打。

方應卻不慌不忙的上了一封奏疏,不過容與近期風波完全無關,仍然扯的是給太后弟修寺廟的事

“本縣奉詔於鐘鼓樓西北修建慈仁寺。至今先期勘察完畢,地契已然劃分齊備,手工匠已召集五十餘人。但開工尚需差役一千五百人,本縣民役不堪重負,乞請陛下於京營劃撥軍士承應差役。

另陛下先前發帑三萬兩。足使前期支用,後續若由縣庫支出,再乞請陛下準予在宣武門外報國寺舊址設集市稅關,稅銀比照崇文門減半,號爲特區,招徠四方商旅市。

徵收銀錢可用於慈仁寺修建之用,如此一不勞陛下費心,二不必加徵民賦,三不必支太倉國庫也,如此社稷幸甚,黎民幸甚。”

Advertisement

這封奏疏送後,沒多久便有詔書下發,控告宛平縣知縣方應的五名營全部免爲軍士,舉家發寧夏衛充軍效力。

後來都察院又查出,這五名營在工地上鬧事和控告方應,背後皆有安平伯的指使。大便傳出詔書,將無事生非的世襲安平伯貶爲世襲指揮使。

有些人一時不明白天子反應爲何如此迅捷,快刀斬麻般就把那五個營置了。但有明眼人卻很快分析出來了——

方應負督工敕建慈仁寺的職責,上疏時大談特談需要一千五百名軍役,顯然不是無的放矢。而那幾個小營因爲上次疏浚工事問題,沒完沒了的給方應上眼藥,這不是損害方應督用軍役的威信麼?

天子爲了維護方應威信,保證慈仁寺這項重點工程的進度,那必須要殺駭猴!五個小螞蟻無足輕重,惹了天子煩心就只有倒黴。

總而言之一句話,方應還是那個方應......想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還是算了。

但很快,又有另一道詔書出現在朝廷諸公面前,立刻奪去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這道詔書來的很突然,任命尹直爲南京禮部尚書。

按照規矩,一般部院高都要經過廷推這道程序,但唯有吏部尚書例外,是可以直接由天子下詔任命的,這不算違規發中旨。因爲吏部掌握銓政大權,這項權力名義上是屬於天子的,吏部只是代管,所以吏部尚書的任命與閣大學士一樣,可以由天子一言決之。

尹直被任命爲南京吏部尚書本來不值得奇怪,但是在這個背景下就很奇怪了......

衆所周知,尹直一直在南京爲,這次他在萬首輔的支持下瞄上了兵部尚書職位,而且是最大熱門人選。

Advertisement

在這個節點上,天子突然任命尹直做南京吏部尚書,很是意味深長,其實就是表示把這個兵部尚書最大熱門候選排斥了出去。換句話說,莫非天子有了屬意人選?

答案很快就揭曉了,吏部擬出的廷推兵部尚書候選名單上,只有兵部左侍郎張鵬一個人。

滿朝得知消息後震撼不已,難道方應有鬼神莫測之能麼?而方應更震撼......不知怎麼,他想起了遠在二百里外博野縣守制的老泰山劉棉花。

好像有一道看不見的大手,從博野縣到京城縱著兵部尚書爭奪這件事,但以方應明也看不懂。

忽然到冷汗從背後流了下來,方應苦笑著對劉大公子說:“看起來,本離了老泰山真不行。”

ps:

長考之後,決定掀過去這一頁已經寫膩歪的,讓歷史車滾滾前進!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