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首輔方從哲昨日午後啟奏萬歷皇帝,請求閣臣和七卿同去國子監聽取大辯論總結陳詞,萬歷皇帝準了,所以今日一早方從哲就派人通知六部衙門及都察院的堂同赴國子監——
大明製,以六部尚書和都察院左右都史為七卿,而時下的北京六部只有吏部尚書鄭繼之和刑部尚書李鋕是正職堂,其余四部都是由侍郎代署,都察院也缺左都史,由右都史張問達掌院事,這七位大臣接到方從哲的通知皆詫異:方閣老不是對徐啟、張原等人繞過閣舉行大辯論很惱火嗎,怎麼竟要六部七卿都去聽取辯論?
張原起先也到奇怪,方從哲應該知道沈榷一方已經辯論失敗,方從哲怎麼還會大張旗鼓讓這些大臣來旁聽,方從哲想幹什麼?隨即就明白方從哲的用意了,心下微微一歎。
彝倫堂上,皇太子朱常端坐在太祖敕諭下,六部七卿、詹事府、翰林院、國子監的員分列左右,除了萬歷皇帝不在此間,大明朝的實權人幾乎都到齊了,國子監祭酒朱國禎向皇太子稟報了前日辯論的況,又稟明蓮池大師已圓寂、劉宗周留書一封退出了今日的辯論總結已經啟程回江南——
大辯論主張嚴天主教的沈榷一方四人現在只剩兩人了,沈榷稟道:“太子殿下,前日第二場辯罷,修撰張原與劉宗周一路同行談,劉宗周退出辯論定是張原從中作梗。”劉宗周在這次辯論中沒起到應有的作用,今又中途退出,這讓沈榷很不滿。
張原不客氣道:“啟東先生是沈侍郎從紹興請來的,現在離京,沈侍郎竟不知其中緣故,卻妄加猜測,實為可笑。”
皇太子朱常道:“劉宗周不是留有書信嗎,信裡怎麼說?”
沈榷恨恨地瞪著張原,向皇太子稟道:“劉宗周信裡說時事日非、斯道阻喪,他做不了濟世之臣就做弘道之儒,這豈不是這次辯論中歪理邪說囂張橫行讓他極為失才憤然離京?”
李之藻道:“辯論由東宮主持,尚未有定論,劉宗周中途離去是無人臣之禮,枉稱名儒。”
朱常知道這些大臣們爭論起來沒完沒了的,說道:“今日是辯論總結,你們雙方各自陳詞吧,徐讚善先說。”
徐啟便將十五、十六兩日己方的辯論觀點和論據簡明扼要地陳述了一遍,沈榷隨後也把他們一方的觀點和論據當眾陳述,張原聽出其中有些論據是沈榷新加出來的,當即提出異議,要求調出文吏的筆錄印證——
方從哲開口了:“張修撰何必這麼斤斤計較,今日是辯論總結陳詞,稍加補充也未嘗不可,現在雙方已經各抒己見,就由翰林院、詹事府諸評論雙方得失吧。”
詹事府詹事錢龍錫向皇太子稟道:“容臣與詹事府同僚商議後再來評論。”
翰林院侍讀學士郭淐也提出同樣要求,得到皇太子準許後,詹事府和翰林院的三十名員便退出彝倫堂,到東邊國子監祭酒辦公之所商議去了,彝倫堂上眾則靜靜等候,祭酒朱國禎請皇太子和皇長孫到後堂小憩,大約過了三刻時,詹事府和翰林院諸位員回到了彝倫堂上,皇太子也重新歸座。
郭淐年長,錢龍錫讓郭淐先發表評論,郭淐說了一大通先賢高論,最後的評語果然不出張原所料,依然偏向於沈榷一方,但措詞較溫和,認為西人良善博學者也可為大明效力,不必一律驅逐。
錢龍錫觀點與郭淐相近,也是一種折衷的態度,徐啟、李之藻以及龍華民那四位傳教士明顯有些失落,
前兩日的辯論分明是他們這一方佔了上風,但這些評判的員還是偏向沈榷,不免讓他們到沮喪——但張原對這個結果並未到有多麼意外,晚明保守勢力極其強大,李自都快攻到北京城了,朝廷員還在為是否遷都南京爭論不休,而現在是萬歷四十四年冬,奴爾哈赤尚未發布“七大恨”進攻大明、出生於萬歷三十四年的李自和張獻忠這一對同齡人還在陝西放羊,大明朝雖有天災人禍,但在大多數臣民看來,這還是盛世,並沒有多危機,盲目自大是普遍的心態,張原並不能憑一場辯論就能改變這種局面——
而方從哲親臨國子監就是給翰林院、詹事府這些員施加力,因為方從哲早已表明是支持沈榷的,這些員哪裡會為了徐啟和張原而忤了首輔方從哲的心意,若不是徐啟、張原在辯論中佔了上風,評判員們的措詞還不會這麼溫和,肯定完全倒向沈榷一方——
方從哲瞥了徐啟、張原等人一眼,微微一笑,心道:“在朝中說話憑的是地位和實力,能言善辯、巧舌如簧又有何用。”向皇太子朱常施禮道:“太子殿下,這場辯論至此為止吧,臣以為這種辯論除了擾人心之外,於國家政事毫無補益,以後萬萬不要再舉行這種無謂的辯論了。”
方從哲想三言兩語就把這次辯論的影響抹掉,要照常施行沈榷止天主教的主張,徐啟、張原諸人當然要力爭,徐啟道:“前兩日的辯論,於格窮理、興利除害皆有探討,怎能說毫無補益。”
皇太子朱常對講徐啟是頗為敬重的,問道:“那徐讚善通過這次辯論想要在朝政上有哪些革新?”
徐啟道:“臣有三點建議:一,釋放王肅等教士和教民,將南京教堂還給耶穌會士;二,由禮部開設歷局,參照西洋歷重修歷法;三,翰林院設譯書局,由儒臣和西洋陪臣翻譯西洋歷算、地理、醫藥、農田、水利書籍,補我大明之缺。”
方從哲道:“王肅、謝務祿煽教眾、企圖謀反,絕不能姑息,至於歷法,西洋歷法絕用不得,我大明豈無郭守敬那樣的人才,欽天監自會吸納懂歷法的賢才修歷,何須西洋人參與,翻譯西洋書籍更屬無謂,我大明農書有《齊民要》、醫書有《本草綱目》,比之海外偏遠的西人書籍豈非更適用。”
張原道:“《齊民要》書於北魏,距今一千多年,方閣老還認為適用於時下的大明?”
方從哲冷冷道:“為何不適用,難道西洋的學問就適用嗎?”
張原道:“徐讚善正編纂《農政全書》,是針對我大明近年旱澇頻繁而作的,參考了北魏《齊民要》、元代的《農書》,去蕪存菁,著重論述備荒救災,當然也引用了《泰西水法》這類書籍,方閣老認為這種書有編纂的必要否?”
張原問話的口氣似乎很恭敬,但方從哲聽得出其中的譏諷,一個六品修撰竟敢這麼對他說話,是想在翰林院一直待著嗎,說道:“編纂農書那是徐讚善的事,推行利農政令是朝廷的事,互不相乾。”言下之意是張原在萬言廷策裡提到的徐啟《甘薯疏》休想推行下去。
這一刻,張原很想把方從哲揍一頓,堂堂首輔不論是非、只看喜惡,這樣的國家還能治理得好!
太監王安向皇太子朱常耳語幾句,朱常便發話道:“辯論至此為止,記錄的書吏三日把辯論記錄整理謄真呈覽,沈侍郎、徐讚善各上一道奏疏,表明各自觀點,是否教、修歷、開譯局,由皇帝獨斷。”說罷,便命啟駕回慈慶宮。
方從哲看也不看張原一眼,很快就離開了國子監。
吳道南方才一直沒說話,他不能為了這辯論之事在皇太子面前與首輔起爭執,這時把張原過來道:“你真是年氣盛,何必與方閣老當面力爭!”
張原道:“吳閣老,學生不能因為方閣老的喜惡而隨意改變自己的觀點呀。”心道:“我現在阿諛方從哲也沒用了,大辯論繞過閣,方閣老已視我為敵,還不如旗幟鮮明地堅持自己,方從哲這首輔難道還能當十年、八年嗎!”
……
翌日,徐啟寫好奏疏,傍晚時到李閣老胡同來見張原,張原對奏疏進行了一些補充,十一月二十日,徐啟把奏疏呈遞上去,沈榷的奏疏也送到了閣直房——
方從哲、吳道南這兩位閣臣現在關系有些怪異,表面上依然和氣,但已經沒有真心話講,一般的奏疏票擬吳道南還是會順從方從哲的意思,但徐啟和沈榷的奏疏,吳道南沒有在方從哲的票擬後署名,表示他不認可,還專門寫了一道奏疏表明自己的意見——
方從哲沉著臉,讓司禮監侍把徐、沈二人的奏疏還有國子監書吏整理的一冊“辯論紀要”送覽,同時也寫了一道奏疏,他要向皇帝辭職,這首輔他乾不了啦,方從哲這是以退為進,迫萬歷皇帝表態,閣現在這樣子已經無法正常履行職責,方從哲自信在萬歷皇帝心目的地位高於吳道南。
商場諜戰不休,仕途疑雲重重!穿越大齊的衛樵,意外捲入朝堂紛爭.當權相、王爺、帝王紛紛出場,風流才子,怎樣應對各方勢力招攬?面對家族危機,又將如何只手逆天?
意外身亡,楚休發現自己竟然穿越到了游戲世界《大江湖》當中,成為了游戲中還沒成長起來的,第三版的最終反派大boss,禍亂江湖的魔教教主! 《大江湖》當中融匯無數武俠背景,有東島之王天子望氣,談笑殺人。有丐幫之主掌出降龍,威震江湖。也有飛刀傳人刀碎虛空,成就絕響。 重生一世,楚休究竟是重走一遍命中注定的反派之路,還是踏著如山白骨譜寫一段魔焰滔天的江湖傳說? “殺人誅心,斬草除根。我叫楚休,萬事皆休的休。”
飛昇天雷九道,最後一道,又名斬因果,指的是了斷飛升修士在三千世界裡的一切因果,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輪迴種種,全部清算,唯有因果了斷,才能實現最終的位列仙班。 於是,一擊天雷後,雲裳回到了自己的前世輪迴裡,從此,有怨報怨,有仇報仇,有恩報恩。
一朝穿越,醫學女博士鳳顏玉發現自己肚子里揣著崽正在結婚的路上。未婚先孕可不提倡啊!更何況是在古代!等等等啊!我還在花轎里啊!怎麼就要生了!新婚夜剛卸完貨,丞相夫君就踹開門,告訴自己娶她是為了白月光的解藥。傻子公主被篡位的皇帝嫌棄,丞相夫君對自己冷眼相待,白月光偽善只會裝柔弱哭唧唧。狗男人真煩,帶著白月光快滾吧。和離不算事兒,萌寶一抱,逍遙去了。后來,當他得知所有的真相,以江山為聘,求娶她為妻。“顏顏,給我一個機會。這天下是你的,我也是你的。回頭看我一眼,好不好?”倆萌寶:“滾!江山留下!人滾蛋...
王秀剛穿越就看見王家父子逼著陸雲鴻寫放妻書。想著日後翻雲覆雨的陸首輔,王秀哭了。為了活命,王秀抱住陸雲鴻的大腿演了一場虐戀情深的大戲。“夫君,我是愛你的啊!”聽見王秀心聲的陸雲鴻:“……”多年後,陸雲鴻摟著王秀:“說你愛我?”王秀一腳踹過去:“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