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來的方煥只覺得膝蓋中了一箭。
《新城公約》是什麼?看來他得仔細研讀研讀了,否則會被慶州人瞧不起。
對話還在繼續。
“對了,總衙發布公告說,等秋收后學院就可以開課了,你家孩子去不去啊?”
“還沒想好,不知道新招的夫子會不會教,有好些都是外地應聘的。”
“那我也再看看。”
“……”
下面的話方煥已無暇再聽,因為到他接查驗了。
他出路引,又張開雙臂,由守衛搜尋上有無利等危險用。
守衛問:“認不認字?”
“認字。”
守衛給他一本小冊子,待道:“務必通讀公約,遵守城中規矩,否則被武衛逮到,可是要繳納罰金的。”
“多謝告知。”方煥禮貌回道。
“好了,你可以進去了。”
方煥接過冊子,拿回路引,牽著馬走進新城。
他站在過道盡頭,著整潔觀的街道,不由出一抹笑容。
右手邊設了一個公告欄,公告欄由木頭制,外面蒙了一層明的罩子。
他不由手去。
旁邊有幾人湊近。
“這就是玻璃啊,真的是明的,真稀奇!”
“唉,要是我能早點來慶州就好了!”
“聽說前幾年來慶州的難民,現在都是城中的富戶了,日子過得不要太好。”
“還是世子殿下仁德厚世,讓老百姓過上這麼好的日子。”
“咱不是來看地圖的嗎?先找找衙門怎麼走。”
公告欄最中間一欄,著一張新城地圖。
地圖用各彩墨描繪,將新城的布局畫得一清二楚,對外地人來說極為友好。
方煥記住西市衙門的位置,順著人流走。
街道中間的隔離帶里,生機的各野花爭妍斗艷,為街道增添幾分意趣。
走到一個分叉口,他看到豎立在路邊的指示牌。
指示牌上清晰標明各個標志建筑的方位,就算有人不識字,也可以通過文字下方的圖案分辨。
比如,衙門用帽代替,學院用書本代替,店用裳代替,等等等等。
他據指示牌,走向西市衙門。
衙門外有武衛看守。
“什麼人?干什麼的?”
現在朝廷都沒了,方煥自然不可能說自己是工部侍郎,遂回道:“我是從外地來的,想來打聽個事兒。”
“什麼事?”
“請問,范公如今可在城中?”
武衛皺眉:“什麼范公?”
方煥道:“就是寫《觀慶賦》和《竊盜》的范文載范公。”
“哦!”武衛恍然大悟,“原來你找他啊,可他不在慶州啊。”
方煥詫異:“他怎會不在慶州?”
“他在滄州,”武衛好笑道,“聽說滄州知府是他孫子,他當然在滄州。”
方煥:“……”
他想了想,又問:“請問,郭知府的府宅怎麼走?”
方煥來時,先看到的就是新城,下意識以為這就是慶州府。
“郭知府?”武衛皺眉,“他在舊城,不過聽說快不行了,你要是現在去,或許還能見到最后一面。”
方煥驚了,郭濂快不行了?
怎麼就不行了呢?
“舊城?”他問,“舊城是哪里?”
武衛耐心給他解釋,“這里是慶州新城,你出了城沿路往東走五六里地,就是舊城了。”
“多謝這位大人。”
方煥禮貌道完謝,立刻離開新城,奔赴舊城。
比起新城,舊城還保留著以前的格局,不過街市并不比新城冷清。
沒有指示牌,他只好攔人問路。
“啊?你說郭府?你沿著這條街一直往前走,往右拐走半條街,再往左拐……”
路人說完,問:“你記住沒?沒記住我再講一遍。”
“多謝,我記住了。”方煥拱手道謝。
他是工部侍郎,辦公時多接圖紙之類的文件,空間思維還算敏銳,好心人說了一遍,他就在腦中規劃出準確路線。
方煥牽著馬一路來到郭府外。
對郭府門房說:“在下姓方,來自京城,煩請通報一聲。”
門房應了一聲。
片刻后,一青年快步出府,見到方煥,行禮問:“可是方世叔?”
方煥道:“郭世侄,聽聞郭兄抱恙,我特來探。”
“世叔請。”
二人一同府。
方煥雖想問方臨一事,但畢竟郭濂病重,他得先去看看。
郭濂見到他,有些許激,只是囿于不能開口,無法表達故人重逢的欣喜。
“郭兄啊,咱倆多年未見,再見之時,卻已是這番景。”方煥慨萬千。
郭濂著他,似在回憶往昔歲月。
二人聊了許久,方煥終于問道:“兩年前我寫信給你,托你照顧犬子,不知犬子如今可在府上?”
一旁郭棠回道:“方臨在滄州。”
方煥:“……”
怎麼又在滄州!
見他詫異,郭棠便跟他解釋事的緣由。
“什麼?那封信到了慶王世子手上?”
“阿臨在外漂泊近一年才到慶州?”
“阿臨在新城搬磚?”
“哦,原來是去跟范知府共事,那我就放心了。”
方煥心里面有些后怕,幸虧阿臨命大,自己走到了慶州。
不過他不后悔,要不然現在阿臨已經死在天圣教屠刀下了。
“世叔,天已晚,不如你在府中歇上一夜,明日再去滄州罷。”
“好!”
方煥計劃得好好的,可第二天他出了郭府,突然看到巷口的告示。
這是新城招人的告示。
他看中了一個崗位——新城總衙工部副部長。
要想在慶州立足,肯定要找一份工養活自己。
方煥是個隨遇而安的子,他覺得這個副部長就適合自己的。
再一看報名截止日期,今天是最后一天了!
報名點在新城!
方煥便急匆匆跑去新城報名。
至于兒子,他先寫封信過去,等他在慶州安定了再去滄州,要不然自己這個老子面子上也無。
總衙副部長的職位,按理說是要進行部考核競選的。
但偌大一個慶州城,這方面的人才是真的不夠。
樓喻不得不進行社招。
之前舊城府衙里,呂攸是司工,算得上工程建設方面的人才。
可除了他,就沒有其他得用的人才了。
本來嘛,朝廷對工部就不是很重視,六部中,工部一直比較沒有存在,在其他人眼中,工部員不過是一群干雜活的。
中央都不重視了,地方又怎麼可能重視?
慶州這種偏遠的州府,能有個司工就不錯了。
朝廷散了之后,慶州府的權力徹底往新城總衙靠攏。
樓喻理所當然將呂攸提拔為總衙工部部長。
就是這個副部長,實在連可以遴選的名額都沒有。
只能從外面招攬。
除去工部,其余幾部也存在這種現象。
不過,他借范文載之名,吸引天下有識之士,不就是為了填補衙門空缺,為衙門增加新鮮嘛。
外來的人才也是人才,只要認真干活、努力工作,樓喻是不會虧待他們的。
“人才引進計劃”步正軌。
樓喻便將重心轉移到對外擴張上。
湖州收服計劃已經敲定。
湖州,顧名思義,此州大小湖泊不,其中最大的湖泊青龍湖。
據說是因有人在湖泊上空看到一條青龍盤旋而得名。
湖州城北臨青龍湖,南面則是大大小小的丘陵,唯有東西兩側便于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