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古代言情 長門好細腰 第494章 私情誤事

《長門好細腰》第494章 私情誤事

鄭壽山上船前,并不知道對面來的人是馮蘊。

他只是從任汝德那里得知北雍軍有意議和,就想出面做這個和事佬。

他也不想打仗。

尤其戰場擺在楚州,最吃虧的就是他。

要是能說和,雙方隔著通惠河而治,他不用夾在中間氣,還兩邊都不得罪,順便還上馮蘊的人,簡直就是一舉三得……

可在看到馮蘊那一瞬間,他就知道……

今日談判的局面和結果,不會他左右。

盡管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馮蘊,但他相信自己的直覺。

這位雍懷王妃的襟,上次煤球事件,他便領略到了,從來不敢輕視。

可真正見到的人,鄭壽山還是有些意外于強大氣場和那雙仿佛能察一切的眼睛……

怎麼會有子,如此艷懾人,又如此從容?敢于在這樣混張的戰事下,面對敵軍將領?

他突然有點明白,裴獗當初為何會被俘的,再又不顧眾人反對,不惜和李氏父翻臉,也要娶為妻了……

短短一瞬,鄭壽山想了許多。

卻萬萬沒有料到,馮蘊是來策叛他的。

“可否請鄭公屏退隨從,你我單獨說話?”

馮蘊聲音清潤,面容平靜,笑看鄭壽山。

一個小子都敢,他鄭壽山哪能不敢?

“好。”鄭壽山擺了擺手,“你們退下。”

雙方隨從統共有數十人。

敖七有些不放心,將環首刀解下,塞到馮蘊的手上。

“不用。”馮蘊微笑,看一眼鄭壽山,“鄭公謙謙君子,你放心。”

Advertisement

敖七凝視著,沒有堅持。

臨走,往的手心,塞了一枚響箭。

“有事喚我。”

馮蘊輕輕嗯一聲。

隨行的船只慢慢退得遠了。

只剩兩葉扁舟,在河心對談。

“今日前來,我專程帶了一份大禮給鄭公……”

馮蘊說著,回頭向另一條船上的侯準。

“這位侯將軍,鄭公可還記得?”

鄭壽山知道侯準,從將軍到山匪,再投靠馮蘊。

但二人之前沒有正面打過道,他不知馮蘊為何要提及。

“王妃仁德,竟讓南齊英雄,為你運煤……”

馮蘊莞爾,“沒錯,侯將軍便是上次運煤到楚州,遭遇山匪劫道的人。”

將一個木匣子從船側雙手遞上。

“這是侯將軍從劫道的山匪上搜到的,還請鄭公過目。”

鄭壽山心下微微繃

煤球被劫,他懷疑過李宗訓,也懷疑過馮蘊。

其實都有嫌疑。

然而,一是沒有實證,二是李宗訓事后許了他許多好,馮蘊也把煤球填補上了,他沒有到實際的損害,也就不再追究。

想,馮蘊手上居然握著李宗訓的把柄。

“幾個鄴城軍腰牌,還有李宗訓的親筆手令。鄭公看看,對是不對?”

鄭壽山逐字逐句的看。

一個字一個字的拆。

手令上,李宗訓安排了劫煤,細節到將貨石頭,澆上墨。甚至還寫了目的——不讓鄭壽山搭上馮蘊,以免他左右搖擺。也借機離間鄭壽山與西京朝廷的關系,讓他從此回不了頭,只能跟鄴城朝廷捆綁在一起。

Advertisement

“可恨。”鄭壽山拳頭一握,咬牙切齒。

他可以斷定,手令是李宗訓的字跡。

“這老兒竟把老夫玩弄于掌之中,還反咬一口,說劫煤一事,是王妃歹計……”

馮蘊見他信了,心下的大石頭,當即落定。

在并州,模仿裴獗的筆跡,沒有被人發現。

因此,在決定策反鄭壽山的時候,就早早開始準備了……

西京朝廷里,存有大量李宗訓手書的公文,輕易便將公文借閱出來,很是苦練了一些時日……

終于派上了用場。

以假真,并沒有半點心虛,反過來替鄭壽山扼腕嘆息。

“鄭公在中京事變后,率先響應鄴城,扶李氏父于微末,如此大恩,李宗訓不僅不心存激,反而算計……唉!”

說著,看鄭壽山老臉鐵青,又嘆息道:

“可能鄭公會認為,我今日是來挑撥你們關系的……我承認,我確實是來挑撥的……因為我和大王都十分看重鄭公的為人品,不忍你李賊裹挾,一不小心了千古罪人。”

“多謝王妃。”鄭壽山眉頭蹙了起來。

他抖了抖信,突然瞇眼看來。

“如此重要的證

王妃為何早不給我?”

馮蘊微微一笑。

“早給又如何?鄭公,還是會選擇鄴城,不是嗎?與其被你視為挑撥離間的小人,不如裝聾作啞,當作未知算了。”

鄭壽山又問:“那為何王妃今日又愿意拿出來,給老夫?”

馮蘊眉頭微微一揚。

別看鄭壽山上說得恩戴德,但他其實并沒有完全信任

Advertisement

這還只是其一。

其二,對鄭壽山這種人而言,單是這點矛盾還不足夠改變他的決定,還需要有足夠大的利益……

要把餅畫大。

不僅要讓他看到跟著西京的錦繡前程,還要讓他知道,跟著鄴城必將會有的凄慘結局……

馮蘊沉默許久,慢幽幽一聲苦笑。

“太苦了,鄭公。數十年的戰,奪去了多無辜的命,又有多農田荒蕪,房屋被毀,多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鄭公,日子真的太苦了。這個天下,也該迎來和平盛世了。”

之以

鄭壽山默默不語。

再是一笑,繼續曉之以理。

“鄭公心下也有一桿秤,應該很清楚,李宗訓父把持的傀儡政權,能不能為大晉帶來好日子……那麼,大丈夫該與何人謀事?還鄭公三思。”

鄭壽山眼睛暗了暗,“王妃這是為難我啊……三姓家奴,令人不齒,鄭某……”

他搖搖頭,“做不來。”

馮蘊道:“鄭公此言差矣。兩晉是一家,何來三姓?鄭公歸順西京,那是大善。減將士傷亡,便是為黎民謀福祉,為萬世太平。鄭公,你是大晉的功臣啊!”

鄭壽山滿臉愁緒的看著,嘆息不語。

還不肯松口?

馮蘊微微一笑。

“我離京時,大王特意讓我捎句話給鄭公……”

鄭壽山眼底一暗,多了一

他拱手朝西京方向,“不知大王有何指教?”

馮蘊道:“大王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鄭公若肯歸順,來日必封侯拜相。鄭公要是一條道走到黑……”

停頓一下,淡淡笑開。

“北雍軍攻楚州那日,便是鄭公闔家團圓之時——黃泉路上。”

-

這天的通惠河上,

馮蘊說了很多話,鄭壽山除了仁義,卻不肯當場表態,然后客客氣氣地告辭……

馮蘊也沒有十足的把握,鄭壽山會完全被自己說服,歸順西京……

因此,特地準備了一個后續的方案——鄭壽山的小舅子和妻子。

這些年,任汝德沒拿著南齊朝廷的銀錢,在各地周游,廣朋友,建立自己的人脈。

鄭壽山的家人就是被他挑正的,這些年,他們沒拿任汝德的好,早就被他喂了……

這也是上輩子蕭呈得以策反鄭壽山,剪除楚州障礙的原因。

想好了,一計不,再生一計,再計不,還有三計,只要誠心挖這個墻角,就不信它不倒……

然而,萬萬沒有料到,半路殺出個李桑若,幫的大忙。

鄭壽山回去,自然是要將通惠河談判的容,上呈給鄴城朝廷。

當然,他不會說馮蘊的策反,只說見到了馮蘊,又編了一些容,以應對詢問。

可他的說法,瞬間把李桑若帶回了信州,帶回了鳴泉鎮,那一場讓頻頻出丑的談判……

“馮氏素來巧言令,慣會蠱人心,說的,絕非僅有鄭壽山代的這些。”

“鄭壽山瞞朝廷,沒說實話。這心都偏了,還如何為我所用,又如何會帶領楚州軍跟鄴城并肩殺敵?”

不得不說,李桑若這次的判斷是對的……

錯就錯在把它說了出來,在朝堂上當眾質疑鄭壽山有私心,并表示應該罷黜鄭壽山的楚州節度使,將楚州軍收歸朝廷,以便統一調派……

氣得李宗訓摔了笏板,大罵是“蠢婦”。

李宗訓和葛培,當然也看得出來鄭壽山沒說老實話。

可大戰當前,是翻臉的時候嗎?

李宗訓痛斥李桑若,是為了給鄭壽山一個代,也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

然而,都是萬年的老狐貍,誰不知道誰啊?

消息傳到楚州,便斷了鄭壽山最后一點猶豫。

今日不反,來日就會被清算。

他找來幕僚商量一宿,當機立斷,一面差人聯系北雍軍,一面以李太后對他的誣蔑,令楚州將士們心寒為由,宣告天下,楚州離鄴城朝廷。

天壽二年四月二十八,鄭壽山在通惠河上架浮橋以迎北雍軍,同時打開楚州城門,率兵反攻葛培……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