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大明武夫 1650.第1650章 運籌帷幄

《大明武夫》 1650.第1650章 運籌帷幄

雖然以為公家攝關家之一的二條家家主的份,二條康道並不希原本為藤原氏所獨攬的攝關家裡面又多上一家外姓,但是他也知道,如今是非常時期,就是要做一些非同尋常的事

太政大臣是日本朝廷律令制當中的頂點,自從平安時代之後甚至朝廷經常都不設置,平日里以左大臣為尊,遙想德川家康當年,也只是在臨死之前一年才得到了太政大臣的位而已。

如今利家的家督、長州藩的藩主利秀就,現在也不到四十歲,在這個年紀就贈予太政大臣的許諾,實在是難以言喻的殊榮,甚至讓二條康道本人也心裡到有些嫉妒。

不過,當年他的先輩們能夠為了臣秀吉獻上來的金銀供奉而承認那位太閣,讓他為太政大臣公卿之首,那麼現在他自然也能夠排除掉一切不快,承認一位太閣做太政大臣。

利家是強藩,雖然相比過去的時代已經被德川家大大削弱了,但是仍舊有不實力,足以給朝廷作為奧援,並且壯大朝廷的聲勢——它被德川家嚴苛地對待過也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樣的話他們就會心懷怨恨,更容易加到反對幕府的一邊。

在大漢打過來的今天,利家肯定心裡已經在搖了,想要投靠大漢,但是又擔心得不到好的待遇、也擔心在天下人天下擔上罵名。而現在,自己這些人正好能夠給他們一個名正言順起事的借口。

這種互惠互利的事,想必於計算利害的利家,是能夠看出其中的必要的。

為了不讓利家在自己傳到信之前就直接倒向大漢,二條康道也加快了行程,帶著寥寥幾個隨從,不顧一路的勞累和風險,穿過了已經一片混的南國領地,幾天當中日夜兼程來到了利家的領地之

Advertisement

而法皇和一條兼遐等人則按照左府大人的計劃,西行躲避開一路上的難民,到石見國的山中暫時避居,想來又要再過一段時間的苦楚日子。

當來到利家的領地之時,二條康道馬上發現這裡已經是一片戒嚴,雖然現在其他藩也是如臨大敵地員了藩的武士,但是在利家這裡,氣氛顯得尤其得凝重,在北方邊境里,到都是全副武裝的藩軍在巡邏,既隔絕了和北方各藩的聯繫,也隔絕了藩難民北逃的出路。

看到此此景,二條康道更加相信了一條兼遐剛才的判斷——如果不是心存叵測的話,利家在南方的大漢已經大敵當前的時候,為什麼還需要在北方的邊境部署這麼多藩軍呢?就算是為了隔絕難民逃亡也沒有必要。

二條康道這一行人剛剛踏足到長州藩,就很快被四巡視搜索的藩軍給發現了行跡,不過二條康道到現在也沒必要再藏自己了,他沒有和之前一樣逃亡,而是大大方方地站到了這群人面前,然後道出了自己的份。

他這樣的舉,不出意料地讓這些藩軍產生了,然後這群人馬上就扣住了他,接著押著他前往了長州藩的藩城。

利秀就聽到了部下們報告過來的消息,朝廷的右府大人居然親臨本藩的時候,他也和其他人一樣震

法皇和天皇以及朝廷的人逃出京都的事他都是知道的,他只是沒有想到,他們居然這麼快就找上了自己的門。

他原本還算年輕,而且因為和叔叔利秀元爭權的緣故,對治理藩政並沒有太多的經驗,所以到大事的時候,難免心裡會有些搖。而自從大漢登陸、打進九州之後,他發現自己驟然就面臨了風口浪尖,宛如是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扁舟似的,在激的時勢當中飄搖不定,一個不慎恐怕就會有傾覆的風險。

Advertisement

幸虧利家底蘊深厚,在利輝元時代就已經留下來了一大批家臣武將,他們經驗富,而且還算是團結,所以大家群策群力,總算能制定出策略,也讓利秀就可以稍稍放心。

這些家臣不僅治政方面經驗富,而且還有一個其他的共同點——那就是對幕府心中充滿了怨恨。這種怨恨,不是來自於利家和德川家的世代仇恨,還來自於本的利益。

利家擁有一百二十萬石領地的輝煌時代,這些家臣大多待遇厚有些人甚至還有自己的領地,而到了被幕府削減為三十七萬石領地的沒落時代,因為藩財政的困窘,他們的薪俸被削減了大半,日子過得痛苦不堪。

而藩的那些低級武士,在生存原來的迫下,甚至有不已經退化了半兵半農的武裝農民,藩的軍力同戰國時代再也無法同日而語。

面對這樣的現狀,他們自然都對幕府憤憤不平。如果平常沒有機會,這種忿恨還可以深藏在心中,可是在大漢打過來、眼看就要天下大的今天,大多數人就起了心思了。

在大漢打過來的頭天,利家就收到了消息,然後開始一邊員藩軍隊,一邊靜待觀局勢,評估之後的形勢發展。

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大漢在九州攻伐之順利,超出了他們的想象,竟然短短幾天就擊潰了幕府在九州的軍事力量,而且十幾天的時間就掃了九州全境。更令他們出乎意料的是,島上的那些藩主們,居然那麼快就投降了大漢,尤其是島津家,看上去在大漢打過來之前就已經和他們取得了默契。

形勢的快速發展,讓利秀就和他的家臣們既驚懼又歡喜,驚懼的是害怕大漢把自己也當敵人、怕自己擋不住大漢軍隊的進攻;喜的是大漢看上去只是針對幕府,只要本藩和大漢合作就可以幸免於難、同時還能順便對幕府出一口氣。

Advertisement

沒有人想要為了保住德川家的天下去和大漢決一死戰,大家的公議是就算大漢不接和本藩和議,也絕不做玉石俱焚的舉,大不了就往北逃。

利秀就和他的家臣們在連續多天的急會議之後做出了一系列做出決定,下令家中的一位重臣利元信前去九州,並且通過他與大漢建立聯繫,並且清楚大漢對利家的態度;同時下令藩開始完全戒嚴,暫時不允許任何人北逃,以便觀形勢儘快做出最後的選擇。

利元信不負眾,很快就和大漢的軍隊聯繫上了,並且和大漢的使臣也見了面,他帶回來的消息十分令人振——只要利家能夠與大漢進行合作,順服於大漢天子,那麼在戰後大漢就願意確認利家在數十年前的領地,也就是恢復那一百二十萬石領地。

這個消息不得不說讓利秀就和藩中重臣們全歡呼雀躍,他們當即就放棄了北逃的打算,準備儘快倒想大漢——反正利元信提供的報,島津家和立花家他們已經投降了大漢並且接大漢軍隊的調遣,就算要背罵名,也不用他們一家來背。

不過,為了不至於引起臨近親幕府的各藩的疑懼和戒備,利家這個決定只在家族部最高決策層流傳,藩開始急部署兵力,但是卻而不宣,他們打算在一切都準備完之後,再直接打出反旗來。

同時,利秀就開始下令藩清洗叔叔利秀元的親信——利秀元在德川幕府建立之後,放棄了之前的立場轉而投靠了幕府,現在在德川家邊十分寵,他也借著這種寵信多年來一直都試圖干涉藩政,令藩主利秀就十分不滿,他也借著這次機會來清洗藩,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

Advertisement

而就在這時,幕府將軍德川家的諭令也傳過來了——德川家在諭令當中說利家多年鎮守長門周防兩國的辛勞,在此多難之秋希利家能夠勇作戰抵抗漢寇,並且表示幕府大軍已經在集結,不日就要大軍齊聚南下,協助利家守住領地,並且收復九州。

同時,他表示,只要利家能夠拿出當年的勇武來力抵抗漢寇,那為了犒賞利家,戰後幕府就將會把當年減封的領地全部還給利家——也就是說,基本上是和大漢一樣的條件。

諭令的話寫得十分威武雄壯,言辭間彷彿幕府大軍頃刻間就能齊聚,將大漢軍隊碾為齏,只需要利家鼓起勇氣拚死抵抗一段時間,就可以獲得幕府重賞一樣。

然而,雖然言辭寫得這麼人,但是利秀就和他的重臣們卻完全不相信,甚至可以說是冷笑視之——德川家格和幕府的行事方式他們都是知道的,以他們平素的囂張跋扈,如果不是面臨十分窘迫甚至生死關頭的境地,他們怎麼可能突然這麼慷慨?

幕府開出這樣的條件,在利秀就等人看來只能說明幕府手足無措,至現在還沒有應對的方法,只想著哄騙利家來送死,給他們拖延時間。

再說了,這個恢復當年領地的承諾,也十分值得懷疑,幕府一向在領地的問題上十分吝嗇,平時想方設法都要削減各藩的領地,又怎麼會突然就變得這麼慷慨,給利家恢復領地?要知道這可不是數啊。

再說了,如果真這麼做了,與幕府多重姻親關係、號稱『西國將軍』的池田家怎麼辦?幕府難道真的願意為了利家的利益而讓池田家放棄家族的所有領地嗎?至利秀就和他的藩臣們都是不相信的。

他們判斷,這只是幕府的緩兵之計而已,欺騙他們去和大漢死斗,等到他們拼了自己的實力,戰後真的幕府又驅逐了大漢的話,那到時候他們會不會踐行承諾,恐怕就十分明顯了,怕還會藉機直接把利家抹除吧。

所以,他們馬上就將幕府的諭令一邊,反倒堅定了背叛幕府的決心。不過,他們在商議之後,覺得幕府的拉攏也可以作為一個籌碼,讓他們可以試試去跟大漢討價還價,藉此謀求更高的要價。

就當他們計議已定的時候,朝廷的使者又過來了,這對利家來說不啻為另外一個的好消息,因為利秀就看來,這可以讓他們在和大漢往的時候,進一步抬高自己的價,謀求大漢答應給更多好給他們。

帶著這樣的心,他一邊下令將二條康道帶到藩城之,一邊和藩中重臣們商議此事,很快就達了共識——繼續觀朝廷的向,看看朝廷能夠給出什麼出價,然後再和大漢進行要價。

現在朝廷孤立無援,不過法皇天皇都在手中,左右大臣等人也在手中,朝廷的大義名分是完全握有的,不失為可以利用的工

在藩主的命令下,第二天,二條康道很快就被請到了藩城當中的議事廳裡面。

雖然利家對皇室和朝廷並沒有多尊敬,但是表面上他們還是保留有必要的恭敬,二條康道一來到廳利秀就和他的藩臣們就讓這位右府大人坐上上座,然後自己和藩臣們都坐在了下位。

畢竟,在理論上,位為右近衛將的利秀就也是朝廷員,而且還算是右大臣坐下的下屬,表面上的恭敬還是要給的。

因為有大任在,所以二條康道也沒有和公卿們平常那樣,說很多彎彎繞繞的話,而是將朝廷現在的境、法皇陛下勢要推翻幕府的決心、朝廷和大漢的默契以及朝廷想要倚重長州藩為奧援等等打算全部說給了利秀就等人聽。

儘管早就有了心理準備,但是當聽到了二條康道所說的一件件事時,利秀就和他的藩臣們還是震驚不已——法皇和左右大臣為了恢復權力,居然直接派人去跟大漢借兵,這可是日本亙古以來未有之事。

不過,利家本來也不是什麼善男信,他們自己也打算和大漢合作,所以並不想在道德上批駁朝廷,再說了,朝廷如果公開表示和大漢合作的話,倒還可以在天下人面前把他們投靠大漢的罵名給接過去。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