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1000章 亂世豪雄篇 長河落日

《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1000章 亂世豪雄篇 長河落日

這份奏章此刻出現,目的很明顯,門閥富豪們打算緩解與朝廷的矛盾,向朝廷的改制之策做出妥協。

長公主急召丞相李瑋、大司馬徐榮、太尉張燕、尚書令田疇、中書監劉放議事。

「九品中正制」其實就是對儒士,也就是吏候補人進行的一種品評,通過對儒士的家世、才能、道德等方面的考察,評定其人是否有資格仕,是儒士仕的資格評定。

專職品評人員就是「中正」,中正綜合考察了儒士的才能、道德等方面后,把儒士分為九品。這個九品分類,直接來源於班固大師的《漢書古今人表》,不過稍稍作了一些改而已。中正對人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的評語,稱為「狀」。中正評議結果上丞相府複核批準,然後送吏部作為選據。

中正評定的品第又稱「鄉品」,和被評者的仕途切相關。鄉品高者,做的起點自然就高,升遷也較快,而鄉品卑者,做的起點往往很低,升遷也就很慢了。中正評議人三年調整一次,中正對所評議人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

這種選拔制度類似於地方品評、鄉里清議。地方名士的品評由來已久,過去最有名的就是許劭、許靖兄弟主持的「月旦評」。

九品中正制和這種地方品評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主持品評的不再是地方大儒名士,而是朝廷的員,這樣原來的地方品評和鄉里清議就被納了朝廷選舉的範疇,原來由地方大儒名士控制的地方品評和鄉論轉為由朝廷直接控制了,這種原由私家控制的地方品評和鄉里清議隨即取得了合法地位,大儒名士們和朝廷之間的矛盾也因此得到了緩和。

Advertisement

李瑋看完奏章全文後,發了半天呆。

他沒有想到大儒名士們會來這一招,修改選拔制度,可謂釜底薪啊。十幾年來,朝廷新政的推廣和實施完全靠吏,靠吏對朝廷的忠誠和對新政的支持,吏如果對新政進行抵和消極對待,新政推廣的難度隨即驟然增大,更有半途而廢甚至失敗的危險。

當初北疆力推古文經學,勤王功朝廷重建后,又以新經為學,所有吏幾乎都是研習古文經學和新經的儒士,還有一部分是武人,如果以「九品中正制」代替「察舉制」,那麼研習今文經學的儒士將大量仕,治國理念和利益權勢等等矛盾將更加劇烈,這在一定程度上將阻礙朝廷新政的推廣和實施。

「察舉制的弊端難道已經嚴重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嗎?」長公主皺眉問道,「新政實施后,我們在察舉制之外大力推行鄉評,已經彌補了吏選拔的不足,為什麼還要改?」

大司馬徐榮和太尉張燕相視苦笑。

「殿下,之所以要改,是因為學。」田疇解釋道,「本朝的察舉選拔有兩個標準,一是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舉,以儒取士;二是取士要考察德行、學問、法令、謀略四個方面的容。」

「殿下,這個儒家可不是泛指各個經學派系,而是特指學。過去學是今文經學,現在學是新經,也就是說,現在只有研習新經的儒士才有仕的最基本資格。過去學是今文經學的時候,很多研習古文經學的儒士為了出仕,只好兼采今古文經學,這也是古文經學儒士普遍師從兩家大儒學習,輕視師法、家法的重要原因。」

「九品中正制和察舉制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唯才是舉』,不管你是研習哪一派經學的儒士,不管你是研習琴棋書畫的逸民,還是研習醫學的庶民,只有你有才能,不問出,一律都有被品評的資格。另外,它品評的容也很,主要是家世、才能和道德,而重點是才能。」

Advertisement

「至於考察家世,其實也是為了選才。本朝歷經二十多年戰,在戰中能夠保存下來的高門,其所保留的經綸非常富,他們的子弟更容易學到本事,所以才有考察家世這一項。當然了,這種選拔考察,時間久了,同樣會不可避免地重現察舉制的弊端,也就是門閥世族的門生弟子故吏將遍及朝堂,權勢之爭將愈演愈烈。」

長公主明白了。

今文經學做為學,前前後後大約三百多年,在這麼長的時間,研習今文經學的世家和儒士太多了,他們的人數和研習古文經學、新經的儒士們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儒士廢寢忘食、勤研習,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生存,為了仕,為了能宗耀祖?斷了這些儒士的生路,把這些儒士拒之於朝堂之外,顯然不合時宜,是錯誤的,選拔制度必須要改。

「奏章中說,之所以要修改選拔制度,是因為察舉制腐敗不堪,弊端太大,無益於大漢的中興。」徐榮指著奏章說道,「他們還說,二十多年的戰,導致人口劇減,各地儒士大量僑寓他鄉,察舉制也已不再適用,所以,考慮到地方品評和鄉里清議的優點和傳統,考慮到人口減和儒士僑寓,建議實施九品中正制,這樣既有利於糾正本朝選拔人才標準的缺陷,重建公平公正,大量選拔人才,又有利於糾正門閥世族和大儒名士對人才評定及吏選拔的縱和控制,因為它產生了一系列的嚴重問題。」徐榮連連搖頭,「什麼問題?還不是奪走了他們的飯碗?我看這事要慎重考慮,不能催促做出決定,以免貽禍後世。本朝察舉制走到今天,已經弊端層生,難道九品中正制就不會產生同樣的問題?」

Advertisement

「州、郡設中正,這位中正是什麼人?按照這個制度,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而且多由現任朝廷大員兼任,任中正者本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換句話說,就是大儒名士,而且還是各州郡的大儒名士。這樣一來,私家縱的鄉評變了朝廷主持的品第,而這樣的朝廷的品第顯然不會危害到門閥世族的私利。朝廷看上去是控制了選拔,但其實是門閥世族控制了選拔。」

「朝廷和門閥世族在選拔這個問題上的矛盾雖然因此大大緩和了,但結果是什麼?看看察舉制的弊端就知道了。門閥世族縱和控制選拔,必定徇私枉法,擾吏治,而在選拔人才的標準上,顯然是重家世,輕才德,堵塞了任用賢才的道路。以我看,此制由門閥世族而起,對他們大大有利,將來此制肯定能鞏固門閥世族的特權,對大漢的長治久安極為不利。」

眾人沉默不語,氣氛凝重。

「我認為此制可行,尤其是現在,對朝廷選拔人才很有利,對朝廷推行改制有利,對朝廷穩定社稷也非常有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此制不但可以一掃察舉制選拔人才的弊端,而且還能對大漢中興大業有極大的推作用。」李瑋突然站了起來,揮手說道,「此制可行。」

長公主、徐榮、張燕等人齊齊著他,神詫異。

「仲淵,你可要考慮清楚了,這可不是暫時的妥協,而是大漢的長治久安。」張燕鄭重地說道。

「這個制度的選才標準是唯才是舉,符合朝廷的原則,僅此一點,就比察舉制優越。」李瑋說道,「由於朝廷以才能道德取士,不論門第出,不論高低貴賤,所以讀經就不是唯一的仕途徑了,這將大大促進除了儒學外其它學派的發展,比如書學、醫學等等,這非常有利於國力的提高。」

Advertisement

「選拔制度的確要改,由於人口劇減和儒士僑寓他鄉,目前察舉制的實施的確有很大困難。這幾年我們選拔人才主要靠鄉評舉薦和從大學堂徵辟諸生直接仕,但隨著收復的州郡越來越多,吏已經嚴重不足。關中大戰結束后,朝廷因為缺吏,不得不向關士人低頭,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但我們一直找到沒有解決的辦法,這個九品中正制的出現,正好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李瑋笑道,「看樣子,這次經學大辨議,朝廷的收穫還是非常大啊。」

「九品中正制說白了就是鄉評,不過一個是朝廷的鄉評,一個是地方私家的鄉評而已。通過這個制度,把地方私家的鄉評轉化為朝廷的鄉評,這是個創舉,首先它緩和了我們和地方大儒名士的矛盾,其次朝廷完全控制了選拔權,剝奪了地方鄉評對朝廷選拔權的威脅,其三,它打擊了大儒名士的清議,有利於社稷的穩定。大家還記得許劭、許靖兩位大人早年主持的月旦評吧,這個月旦評不僅僅品評儒士,還評論時事、抨擊朝政,它的權威一度對天子和朝廷的威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朝廷不需要月旦評,朝廷更不希天下各地的儒士們聚在一起議論朝政,影響朝廷的決策,損害天子和朝廷的威儀,所以,各地鄉評對於朝廷來說弊大於利,而解決的辦法就是這個九品中正制。」

李瑋的這句話提醒了長公主和徐榮等人。

當年因為黨錮,鄉評風,對社稷穩定造了很大影響,朝廷不得不出面干涉,甚至下旨取締了天下所有的鄉評。現在大漢中興初期,朝廷需要各地大儒名士們舉薦人才,所以鄉評早已蔚然風,其中蘊含的患非常大。

「殿下,諸位大人……」李瑋拿起了案幾上的奏章,繼續說道,「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是舉薦人才,是給朝廷挑選人才,無論你被中正大員品評為幾品,你都不過是擁有了仕為的資格而已,它不過是選拔制度的一部分,它只擁有選拔權的一部分。察舉制則不是這樣,凡被舉孝廉、舉茂才(其對象是在任吏)的儒士,就算正式進仕途了,做了。」

「所以,九品中正制只是一種考察人才的制度,中正大員對儒士予以品評后,其品狀是朝廷授的主要依據,它並不直接人,任命權歸朝廷。儒士經品評后仍需有經過各種仕途方能為,從目前來看,這包括直接仕、察舉秀孝、州郡縣佐吏積功升遷仕、太學諸生考試仕、公府掾屬升遷仕等等,由此可見中正並非仕途。」

「朝廷如果實施了九品中正制,那麼,朝廷每個員的職位都要規定任職者的人才品級資格,就是品。任何人要想做,都要有資品,否則就沒有仕的資格,但從目前朝廷的選拔制度來看,資品的獲得僅靠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品評一種,顯然是不夠的,也無法滿足朝廷對人才的需要。」

「我們還可以繼續實施察舉制,舉茂才、舉孝廉、舉賢良方正。這些人的優劣評判及其資品授予,並不是由中正作出,而是由主持察舉的各級府決定。」

「試經制度實行幾百年了,效果很好,不能廢棄。太學諸生,各地大學堂諸生,都可以通過試經的途徑而獲得仕所需的資品。」

「還有賜。由於員職位本已標明了品,那麼,這位儒士只要獲得了賜,他也就同時獲得了擔任該項職所需要的資品,因而得品,這也是可以的嘛。」

「另外就是賜爵與襲爵。爵位與位一樣,也被賦予了品級,有爵者即有資品,既然有資品了,當然也就可以仕了。」

李瑋的這番話,轉眼就打消了眾人的擔憂。

大儒名士們想通過九品中正制繼續保持仕之路,而李瑋見招拆招,把九品中正制納考察人才的制度,用其優點,制其弊端,依舊牢牢控制了吏選拔。這樣一來,既滿足了大儒名士們的要求,又沒有損害既得利益者的權益,可謂一舉兩得。

長公主和眾人的心好轉了,李瑋的臉卻陡然一變。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